近日,维西县傈僳族发展研究会白济汛分会举办为期两天的首次傈僳族木刮、瓦器器传承培训班。
傈僳语 “木刮”(其中维西县傈僳族阿尺木刮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歌”或“调”的意思,唱词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或即兴自编自唱,内容包罗万象,十分丰富。舞蹈有进退、跺脚等多种跳法。“瓦器器”(傈僳族瓦器器于2013年公布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跳脚”之意,俗称“十二脚”(即十二种跳法)。瓦器器属于自娱性舞蹈,队形为大圆圈,舞者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伴奏乐器有“菊律”(笛子)、“吉资”(二弦提琴)、“起本”(四弦琵琶)等三大件。其中“菊律”为高音,“吉资”“起本”为低音。随着三大件的音乐伴奏,舞者跳出欢快流畅、错落有致的无唱词自娱性舞蹈,令人叹为观止。流传于白济汛乡的瓦器器“次尼托”(十二脚)代表一年中最后一天叫阔底瓦器(模仿打籼米动作)。
白济汛傈研分会自2017年8月7日挂牌成立以来,34岁的分会长余尚权多方奔走,积极谋划,在传承傈僳族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次木刮、瓦器器传承培训,邀请精通“三大件”乐器的余新光、余明光、余国清、余贵荣等民间艺人当老师。来自白济汛乡各村、组的120名会员通过培训,木刮、瓦器器的功底和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刮、瓦器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