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亦称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和行为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其中主要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糠尿病、消化性溃病、支气管哮喘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皮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社会心理因素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病和预后中,有较其它疾病更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心身疾病的患病率有迅速增加的趋势,调查表明,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心身疾病占1/3以上,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包括的内容和范围较广,这些有害刺激会导致各种不良情绪反应,如焦虑、紧张、郁闷、压抑、沮丧、愤怒等。此外,应激因素造成的后果,还与个人的性格特点、应变能力及应激因素轻重程度,突发性等有密切关系。
心理因素从三个方面影响躯体疾病:(1)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及预后有较为直接的联系;(2)心理因素导致对疾病的治疗难以进行,如患者表现为不合作,不遵医嘱等;(3)心理因素还常导致病人不愿承认及矫正可能引进或加重躯体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
导致心身疾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个体生理素质存在对某种疾病的易罹患性。尽管精神刺激是多种多样的,但反应则根据个体而定,如有些人以心理等反应为主,另些人则以胃肠反应为主。(2)个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关系。研究发现,具有积极进取、争强好胜、急躁、安排任务过多的所谓A型性格的人,容易患冠心病及发生心血管意外;不良生活方式如嗜烟、过食等,与心血管病及肿瘤等躯体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3)社会心理刺激因素,如经历过多的负性事件,缺乏有效的家庭与社会支持,人际关系障碍等,都对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作用于人的大脑以后,需通过一定的生理中介机制,然后再作用于靶器官、靶系统产生生理和病理变化,中介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系统:(1)神经系统。当情绪改变时,可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各器官的活动。如紧张情绪可导致神经功能失调,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致使心律加快,血压升高,出现肠胃功能紊乱、头痛及腰背酸痛等症状。(2)代谢内分泌系统。如在精神应激下,可导致体内各种激素平衡失调,使各种代谢过程都受到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躯体疾病。(3)免疫系统。社会心理不良刺激对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均有不利影响。如应激状态下类固醇增加,后者可抑制巨噬细胞,影响T淋巴细胞功能,产生过敏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不过,这三种中介机制是相互关联的,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指挥与协调,在发生生理变化时互相影响。
怎样才能预防及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幼儿园、学校、家庭应从儿童时期就应开始进行。
2、培养建立健康行为,矫正不良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良进食习惯等,会使心身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多,因此需要采取心理社会干预措施转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3、完善社会支持保障系统,增强应对能力,会使心身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
4、发展心理卫生服务,开展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包括热线电话咨询等。经验与实践证明,此项措施能有效地缓和心理应激反应,改善患者应对能力,减轻痛苦,克服危机,对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5、识别高危人群,及时处置危险因素。如双亲患高血压、冠心病,或A型性格的人,应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的重点预防对策。
6、认识到行为治疗(如提倡戒烟、适当减肥,增强体力活动,开展太极拳、气功等)的实施以及精神药物(抗焦虑和抗忧郁药物)的应用,对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有重要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