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这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的文化沃土上,孕育了民族特色鲜明、熠熠生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82人名单,其中云南56人入选,占入选总人数的5.2%,仅次于浙江,居全国第二。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持续不断地开展非遗的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工作,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至2017年,全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5项,其中“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格萨尔》“两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18年5月,我省认定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525人,其中,国家级125人、省级960人,基本做到了1个项目至少有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说。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藏族黑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郭军华,组织当地制陶农户90余家、制陶人员168名成立了香格里拉龙巴汤堆黑土陶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改变了过去小作坊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每年生产黑陶16万件、销售额达300多万元。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致力于彝族刺绣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形成了“咪依噜”文化品牌,2017年公司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当地绣娘走上致富之路。
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在推动立法保护、调查非遗资源和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动非遗名录扩展、建设“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97年12月,省文化厅率先于全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民间艺人调查。2003年,云南省被确立为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首批试点省份之一,2005年完成全省范围内非遗资源的普查,并对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转化,建立起了数据库。
(摘登云南日报 记者 李开义 黄东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