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8年6月23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斑驳世相中起底人情冷暖
——评石一枫新作《借命而生》
◇刘小兵

警察抓逃犯这样的公安题材,在常人的想象中,多半离不了惊魂的情节设计和皆大欢喜的故事结局。而近读70后作家石一枫的《借命而生》,却完全颠覆了这种认知。其新颖别致的写作视角,冷峻沉郁的艺术笔调,发人深省的思想意蕴,早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警匪小说。与其说石一枫是在写警察与逃犯间的恩与怨,不如说,他是在借助这幕追与逃的世剧,去观照整个社会的正义与良知。

其实故事的源起并不复杂。有着高学历背景的杜湘东,一直为屈身于某看守所而心有不甘,无奈之际,为了留京,被迫接受了所长要他再待三年的“请求”。不久,青工姚斌彬、许文革因盗窃工厂物资,被遣送进了杜湘东所在的看守所。岂料在一次运送货物的间隙,两疑犯趁机越狱,姚斌彬被当即追回,许文革却负罪潜逃。出人意料的是,在追捕许文革的过程中,杜湘东本有机会到沿海某公司担任管理人员,但在几经思考之后,舍不得脱下警服的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了下来……

对于这样一个并无多大悬念的普通案件,石一枫显然没有绞尽脑汁去编排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谜案,也无意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去刻意渲染追逃路上的艰辛与残酷。而是把大部分的镜头都聚焦于小小的看守所内,通过杜湘平深入探究两疑犯背后的故事,逐步揭示出斑驳世相中的人情冷暖。石一枫以近乎写实的笔调,叙写了杜湘平的疾恶如仇,姚斌彬、许文革的侠骨柔情,所长的老成持重。随着案情的逐步发展,国企改制、职工医疗等深层次问题也随之浮出冰山一角,可以说,经济社会的每一次律动,都毫无例外地在小小的看守所内掀起了或大或小的波澜,它无声地裹挟着规则、法律、道义、操守、人情,也无时无刻不在触击着杜湘东等人的心灵。面对围墙外的繁华世界,姚斌彬、许文革为了报答亲恩,付出了一死一逃的惨重代价,人心的向善和扭曲,令人唏嘘不已。而杜湘东虽牢骚满腹,但出于对刑警工作的热爱,却始终都能够顾全大局,冷漠的外表下难掩他一颗火热的“公安心”。所长貌似公允,但为了所谓名分,不惜拿杜湘东的个人前途做筹码,晦暗的私心昭然若揭。石一枫以略带戏谑的语言,舒缓自如地铺陈着这些故事。以拒绝脸谱化的率真,将众多人物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状态,原滋原味地呈现开来。他们内心的摇摆、纠结、迷茫和争斗,都通过其一言一行,活灵活现地凸显在我们的视野里,难以替代。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石一枫对围墙内外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的揭示,虽旁敲侧击,却步步紧逼,直指要害。“暗箱操作”,“吃小灶”,“打白条”,石一枫以点到为止的节制,巧妙地借助办案这一线索,将这些“潜规则”晒至于阳光之下,让人在击节叫好中不禁暖意顿生,也使得他的小说主旨,立马在余音绕梁中变得深邃起来。

值得欣慰的是,杜湘东借助这场无声的追捕,战胜了内心的迷茫和无助,在坚守正义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最终完成了心灵上的蜕变。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慎独,也是一场思想上的扬弃。可贵的是,石一枫不动声色地将其意蕴引申到更广的层面,启示着我们应该多用内审的眼光,正视自身的瑕疵和不足,拾遗补缺,推陈出新,进而整个社会才会处处洒满阳光,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在斑驳世相中起底人情冷暖
遗失声明
减资公告
登报作废
注销公告
读诗使人灵秀
雪域马蹄飞扬 奏唱盛世赞歌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