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迪庆高原最美的季节。
记者来到掩映在格桑花海中的小中甸镇和平村胡批村民小组,只见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由村外向村内延伸,一排排太阳能路灯点亮了高原农牧民的新生活,一幢幢藏式民居建筑诠释着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美好生活。草原上的牛羊像是散落在花毯上的珍珠,美不胜收。
正如歌中吟唱:香格里拉太美,你在画中央。值此季节的胡批村,以此赞美之,并不为过。
干净整洁、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在这里能找到最好的答案。
和平村村规民约规定:“村民应自觉爱护村庄环境、不得乱堆乱放、乱建乱占、私挖乱采,每月的最后一天为环境清洁日,村民应在小组长、支部书记的统一安排下,对村内主干道、国道214沿线区域进行清扫。各小组每年最少组织两次打扫卫生活动,对小组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对小组的所有柴火、木料及其它生活资料规范整齐堆放。”担任了22年村民小组长、3年多村支书的九斤翻开村规民约说。
走进胡批村民小组,虽然牛羊成群,但进村入户的水泥路上很难见到牛羊的粪便和垃圾,爱护环境形成制度化、讲究卫生成为村民的良好习惯。
“在政府还没有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之前,我们村就已经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按照居民居住片区,实行责任包干制,分5段对村道水泥路及周边垃圾每周清扫一次、捡一次垃圾。把村民出工率与年底分红挂钩,提高了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保持了村庄环境卫生。其次,每年在村内组织义务植树活动,截至目前,已经在公路沿线、村前屋后、田间地头栽种树苗上万株,美化了环境、扮靓了家园。”九斤说。
除了村容村貌整洁,农户家里也很干净。走进村民追玛央宗家,记者看到,从房前屋后到院子、从楼上客厅到楼下火房,窗明几净,物品堆放整齐,水缸里的水也清澈见底。
村民星星家虽然正在建盖围墙、大门,屋内却没有一丝灰尘。走进主人家,就能感受到女主人的贤淑。星星说:“以前,大家都没有讲卫生的习惯,到处脏兮兮的。现在大家都爱讲卫生了,一家比一家干净卫生,讲究卫生已成为一种荣耀。”
“胡批老村原来在小中甸水库下游,2012年后,胡批村48户搬迁到国道214线附近,新建了现在的村子。村子搬迁严格划定了红线,避免了乱盖乱建,侵占草原。”九斤说,“按照村规,全村所有的农户都在红线以内建盖房屋,至今没有出现任何一起乱建行为。”
在户籍、户口管理方面,和平村村规民约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农户不得分户:1、子女未成家之前;2、当家的子女与其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3、因离婚而回原户、且未抚养子女的家庭成员;4、未经过村民小组户代表同意的。”从搬迁前后数据显示,胡批村民小组从38户增加到了48户。30年间,全村仅增加了10户。通过严格的户籍管理,胡批村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耕地和草原,至今,胡批组的草原面积居和平村之首。
和平村村规民约规定:“要破除封建迷信,反对婚丧嫁娶铺张浪费,提倡勤俭持家、节约办事。”而在胡批村民小组,村规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完善。
村民齐春的儿子结婚就严格执行了这一标准。齐春说:“藏族婚礼一般是非常隆重的,亲朋好友、邻里乡亲都会前来祝贺。自村规民约出台后,大家都自觉遵守。去年,儿子迎娶了联合村的姑娘,宴席只摆了50桌(以前没有要求),每桌12道菜(以前至少15道菜),到女方接亲车辆15辆(以前20多辆),女方送亲不到50人(以前60至70人)。相比之前办喜事,迎来送往的少了,大大节省了结婚成本。”如今,这一规定早已成为了家家户户遵守的自律准则。
从无到有,从贫穷到如今的好日子,九斤见证了胡批组的发展。他从父亲留给他的木箱子里翻出当年接手村民小组长时的移交单,上面显示,1996年,胡批组集体共有资金2900多元。而去年,组里分红资金就达10多万元。今年预计分红资金达30多万元。近年来,胡批组依托洋塘曲旅游资源、政府项目建设、发展集体经济、招商引资推进乡村旅游等,让全村人过上了好日子。
走进胡批组村民活动场所,村民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棋牌室、台球室一应俱全。逢年过节,村民都会到活动场所开展活动,大大丰富了群众生活。去年,村里还购买了两台拖拉机,农忙季节,村民只需花每亩20元钱的油费,便可以完成犁地、耙田等作业,由村集体出资聘请驾驶员,最大限度减轻了群众负担。
而今,在移风易俗的引领下,一个更加团结、文明、和谐、友爱的胡批组正在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