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情感在线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2018年7月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寺登街散记
★杨增适

离开剑川古城,汽车载着我们向南行驶。沿着黑潓江而下,进入沙溪境内。一路上只见青苗涌浪,高楼接踵,白乡风光引人入胜。记得被当代文坛称誉为“远宗杜白,近取公度(黄遵宪)”的剑川籍著名作家、政论家张子斋先生说过:“剑川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名从实来,为全省所公认。”这是一块从久远的历史中走出,富有民族风情而又溢满人文暗香的土地。考古资料显示:“殷商晚期(前1150±90年),先民滨湖而居,成为洱海区域人类最早形成的村庄部落。”春秋至西汉初期,鰲峰山(沙溪)就有火葬墓群。一方宝地,人杰地灵,尽管风云变幻,时代更迭,人们难忘的还是乡愁,不离的还是故土。那些逝去的历史影子,近年来又浓墨重彩走上前台,复活出一段气象万千的时光。

剑川名胜古迹尤多,距今1000多年前的白族匠人震古烁今之作石钟山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已外扬四海。此时我们正前往参观的沙溪兴教寺壁画,亦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多年前我去剑川出差,出生甸南的老同学、县文化馆馆长陆家瑞曾告诉我:“到了剑川,除了观赏石钟山石窟,寺登街也是不能不去一游的地方,那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佛教文化古镇。”可惜时间紧迫,与寺登街失之交臂,留下深深遗憾……正沉思之中,眼前变幻不迭的景物应接出一座市镇来。这便是心仪已久的寺登街。

寺登街坐落在沙溪坝中央,西临“南天瑰宝”石宝山风景名胜区,东依滔滔不绝的黑潓江,不仅有“金鸡栖石”“鳌沙逆水”神形兼容的自然景观,还有“铁索锁江”“玉塔捍门”雄伟气势的古代建筑。街市民居布局井然,全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传统模式,已经沿袭了上千年的白族民居建筑风格至今仍完整无缺。这里居民以纯正的白语交流,从饮食到衣着仍保留着白族固有的习俗,没有被现代人的社会生活过多冲击,更没有被外来文化同化。这全得益于“文献名邦”强大生命力的呵护。

寺登街始建于元末明初,当时的驿道、商道和盐道,与博南古道相连,是滇西北通往西藏和南亚茶马古道上的繁华集镇。2002年,沙溪(寺登)区域入选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此后动静越闹越大,中外游人慕名前来参观,吃马帮大餐,住百年老屋,小镇上仅有的三条“街子巷”挤满了购物和拍照的人群。历史在这里复活了。人们在这里找回了那些独特岁月里一个最为精典的时空。

沿着街道进入市区,一路上摆放出售的农副食品琳琅满目,令人眼馋。卖凉粉、豆粉的老婆婆们悠闲自在讲着白话。老人们把摆摊做买卖当做一种娱乐消遣,游人们则视之为一道独有的寺登街景。走进市中心四方街,红砂石铺就的街面光洁如洗一尘不染,仔细辨认却能从马蹄留下的痕印看出茶马古道千百年历史沧桑嬗变。在云南许多古城都有四方街,其实就是面积有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广场,既是马帮和商家易货之地,又是乡人和来客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四方街中央,两株大槐树像两把巨伞把街面遮盖得严严实实。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回望历史留给人们的记忆,坝子里的土著民族,开边拓土的移民军士,用汗水浇灌出一方沃土,种下了这两株福荫子孙的古树。树荫下铺设的石凳和木椅上,坐满休憩的老人,歇气的四方游人。东面是一座古老的戏台,还有一排青瓦土木结构两层商铺。西面就是名传遐迩的佛教名寺兴教寺。

剑川寺庙遍布于各村社,大小计200余座。其中兴教寺是国内现存的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史载:“阿吒力,佛教密宗,与瑜伽派有密切关系,故又称瑜密。阿吒力,梵语译音,意为导师、正行者或规范师。”神职人员有男有女,男称“师主薄”,女称“经母”。他们常在寺中做水陆道场,替人禳灾荐祖。剑川境内民族众多,信仰不一,形成一方独有的民族宗教社会现象。

兴教寺建筑不仅有典型的宋元风格,还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邻近罕见。寺门右侧有石碑介绍建寺始末。大意是: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沙溪杨庆、张添绶为首与善信人士集资兴建。今为保护文物,限量游客入寺,实行门票制度。进得山门就进入了以大殿组成一条中轴线的三进院落。因几经劫难,现仅存大殿、二殿。大殿称万佛殿,重檐歇山九脊顶,结构复杂精巧,空间无柱,气势宏伟稳健,殿内供奉30尊精美木雕佛、菩萨像。大殿四壁内外绘有色彩绚丽、线条工整娴熟的壁画,与张胜温画卷一脉相承。壁画作者为明永乐年间沙溪白族画工张宝。剑川是南诏和大理国两个王朝以佛教文化为自身文化的核心区,从印度、吐蕃、中原三个方向传入的佛教众多教派,在这里蔓延、深入,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尊崇地位。兴教寺壁画中展现着的娇贵温慈的女性柔美与尊威严正的男性刚毅和为一体的形象,无疑是古印度佛教与吐蕃密宗佛法杂然相为一体的表现,可惜“文革”被毁。1982年5月,县内组织聘请省、州、县相关美术工作者,对壁画进行抢救性修复,并临摹复制11幅送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展》,受到高度评价。二殿称天王殿,悬山式五脊顶,多梁多柱,结构紧凑,与大殿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清乾隆年间,曾增建观音楼(三殿),不幸毁于战乱,今已不存。寺内挂有杨升庵游兴教寺题海棠诗匾。诗曰:

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

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程。

作者杨升庵(1488-1561),四川新都人,名杨慎,“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编撰”,后谪戍云南,民间尊称“杨状元”。贬居云南三十多年,广交文友,留连胜迹,诗酒酬唱,编纂史志,纵论古今,与嘉靖丙戊进士、大理白族学者李元阳(1491-1580)交情尤笃,二人曾有沙溪之游。李元阳以《和杨升庵兴教寺海棠诗》唱答,借花明志:

国色名花委路旁,今年花比去年芳。

莫言空谷知音少,也有题诗玉署郎。

黑潓江源于剑湖海尾河,至合江村纳桃源河,合流入沙溪境,从乔后至澜沧江。《徐霞客游记》称黑潓江为“沙溪河”。水流四时稳定,不涨不落,沿江绿树成荫,宛若长龙,有灌溉、发电之利。江上有玉津桥,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要津。桥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单孔石拱桥,长35.4米,拱高6.14米,桥面宽5.9米,跨径12.2米。桥头石狮精工雕琢,望江怒吼,栩栩如生。果真是玉津桥因黑潓江而名,黑潓江因玉津桥而生。走过玉津桥,有修造于明朝末年的东寨门。如今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空空寨门摆设出历史遗痕,吸引游人。相传寺登古街原有三道寨门:东寨门,通往大理地区;南寨门,通往滇西盐井及南边地区;北寨门,通往滇西北纳藏地区。今仅存东寨门,明显破败。

寺登街之名,始于近代。寺,当然是指兴教寺;登,白语,赶集的地方。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多有以“登”命名的地名,究其渊源,与兴街设市不无关系。寺登街每隔三天有一个集市。若逢节日,万人云集,热闹非凡,洞经古乐、霸王鞭舞、民歌表演,通宵达旦。

兴教寺对面古戏台,挑檐叠角,彩绘艳丽,台后是魁星阁,楼高三层,有十二角翼然若飞。戏台虽是附带建筑,其功能无可替代。每年农历“二月八”太子会,附近四乡八寨男女老少全出动,到沙溪赶会,男人们争相上台表演。当地人说,没上戏台演出过,不能算沙溪人。那些缺乏登台经验的人在表演中或唱错台词或做错动作,会引来台下一片善意的欢笑声鼓掌声,台上台下互动,其乐融融(谁不晓得表演是故意逗笑取乐)。沙溪妇女每逢春节还会跳一种敬神的祈祷舞,但参与者多是老人。歌舞者团团围定,手持纸做的鲜花,祈求风调雨顺,清吉平安。我到沙溪,已错过时日,见不到这种敬神舞蹈。天高云淡,寰宇清明,老人们欣逢盛世,尽其所乐。他们每天午后必到四方街欢聚。盛装打扮的老奶们焕发青春,常跳白族霸王鞭舞。仔细聆听,带着白音的唱词富有人情味,特别逗人发笑。老人们每人手握一根竹制彩鞭,鞭上拴着铜铃,随歌舞节奏发出脆响烘托气氛。歌舞结束时,领舞者唱道:“鞭王鞭,霸王鞭,一根长长霸王鞭,一根短短霸王鞭,敬你一小鞭。”唱毕,相互举鞭轻拂对方肩背,大笑而散。

这里气候温和,物资丰富,景色迷人。吸引不少人迁来沙溪定居,代代相传成了沙溪人。清末以后,大理人在此发迹的较多。如“三家巷”欧阳氏族,经历四代,人口繁衍,分为三户。先祖从开马店起家,积累资本后运盐、经商,发展成寺登街首富,盖起一座占地1300平方米的大院。近年来旅游业不断升温,沉寂多年的寺登街又重新热闹起来。欧阳家把宅院改装成客栈,每天接待大批客人。与欧阳家客栈齐名的赵家马店,主人也是从赶马发迹的经商大户,民国年间盖起一进三院、拥有6间铺面的豪宅。赵家马店经过装修后,增设茶楼、餐厅、酒吧,每天顾客盈门。一些内地老板瞄准势头,赶来发财,小小寺登街开设的客栈、餐馆和酒吧、咖啡吧,多达60余家。有的客栈别出心裁,管住还管吃,更受旅客青睐。但过热过浓的商业气息,大大减弱了古镇文化的原始色彩,却很少有人提及。

寺登街,一个文明的发祥地与创造地。历史与未来,正在这里对接。那些游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旅行者,切莫忘了云南还有这颗埋藏在大山深处的珍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要闻
   第3版:要闻
   第4版:情感在线
难忘的午餐
没那么多来日方长
寺登街散记
云卷云舒自安然
图片欣赏
公司更名公告
注销公告
遗失声明
登报作废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