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永春乡拖枝村彝族农民马振华家种了4亩五味子,黄海制药厂技术人员从种植到采收全程都给予了指导,并作了详细记录。马振华深有感触地说:“黄海制药厂的干部和技术员给我们带来了新思想、新机制、新技术。过去,我们种洋芋、荞子,广种薄收,只知道自己种了自己吃。不知道还能靠种植五味子卖上好价钱,走上致富路。我十分钦佩黄海制药厂技术人员认真的精神,他们种药材就像绣花一样精细。”马振华的话道出了维西广大群众的心声。
马厂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贫困山寨,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马厂建设五味子基地之前,黄海制药厂干部和技术员就到实地进行调查,将维西五味子样品进行检测,并做出调查报告。
“黄海制药集团挂钩帮扶维西以来,不仅为维西脱贫攻坚注入资金,而且为维西县扶贫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维西县联席办负责人说。
按照“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2017年4月,黄海制药在维西县永春乡拖枝村利用扶贫资金在马厂、吾底石、施别底和下组四个村民小组发展五味子种植试验,黄海制药厂从辽五味子产地购进辽五味子幼苗移栽到维西种植面积达200亩。
种下去后,黄海制药厂对种植户生产管理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经过现场查看,维西县永春乡农户管理五味子的积极性一般,生长旺季期间没有进行除草管理、田间杂草丛生;有个别田块任由牲畜践踏,苗木成活率不足60%;也有一部分农户管理比较及时,苗木成活率保持在90%以上;苗木成活率90%以上的面积有40亩左右,苗木成活率80%以上约130亩,70-80%以下15亩,70%以下约20亩。”
这一分析暴露出维西县农户依然用粗放型发展方式从事中药材生产的弊端。
发现这些问题后,黄海制药厂技术员与永春乡干部一起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了发展五味子产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把精细化管理和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益的理念的植入彝族群众的头脑之中,增强了彝族群众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
维西县扶贫办负责人说:“发展扶贫产业一定要引入精细化管理机制,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益,才能依靠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摘帽。”
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催生马厂产业发展满园春色。据了解,去年,上海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与拖枝村蜜乡合作社签订五味子种植合作协议,以“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共同在永春乡拖枝村马厂、吾底石和施别底上、下组四个村民小组建立五味子种植基地,计划种植面积1000亩,先期已种植200亩,覆盖69户25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1户231人。公司负责全程的技术支撑,负担一半的苗木款,定植前三年根据苗木成活率及管理成效,按照达标、合格、优秀等次对农户给予每年每亩100-300元的奖补,引导群众科学规范管理苗木。产品成熟后,公司按市场价统一回收鲜果,公司回收价格中95%为农户收入,5%归拖枝村村党总支集体经济所有。
五味子基地成熟收益后,每年将实现村党总支集体经济收益2万元,带动2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达到一万元以上。五味子基地的建设改善了高海拔彝族地区重养殖轻种植、产业发展模式单一的现状,对永春乡高寒地区贫困彝族群众脱贫增收,顺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较强地促进作用。
维西县联席办负责人说:“黄海制药厂给我们植入‘三新’即新观念、新机制、新技术。这‘三新’将成为破解维西扶贫产业瓶颈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