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珠村因离维西县塔城镇政府所在地最远、海拔最高被称为“塔城的高原”。近几年来,随着“巴珠土鸡”、“巴珠蜂蜜”、“巴珠松茸”等土特产品在市场上的热销,巴珠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地方,名气一天比一天大,1380多藏族群众的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巴珠村的变迁从何而来?“是党支部带领我们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村民扎西老人回答了这一问题。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绿色宝藏 走进巴珠村藏族群众家,只见每一家的柴垛子都是溃山柴,每一户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果树。经过了解才知道,巴珠群众爱护森林就像爱护眼睛一样。他们上山砍柴决不砍伐活立木,砍的都是溃山柴。这是村里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定下的规矩:不准砍伐活立木,不准破坏森林。 “守住这个规矩就守住了巴珠村的绿色宝藏。”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勋深有感触地说。 和勋的话被这几年来巴珠村的发展变化证实了:巴珠村每年产松茸60多吨,竹菌等山货药材是巴珠村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绿色宝藏给巴珠村群众带来了好日子。“森林给我们带来财富,带来丰衣足食。破坏森林就是砸自己的饭碗。”村民和松的话表达出巴珠村全体群众的共同心声。 近3年来,巴珠村白芸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白芸豆成为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种白芸豆需要采伐大量的幼木做撑杆,对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巴珠村“两委”班子从长远发展出发,作出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不种白芸豆的决定。这个牺牲眼前利益的决定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今年,在共产党员的率先垂范下,巴珠村不再种植白芸豆,而是扩大了中药材种植面积。 为了更好地呵护绿色宝藏,巴珠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在房前屋后和退耕还林地里大力发展木瓜等经济林果,在县农牧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大力推广沼气池和节柴灶,已经建成沼气池74口、节柴改灶130眼。通过努力,巴珠村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得到保护,房前屋后、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装。青山怀抱,满眼滴翠,绿水潺潺,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巴珠村的真实写照。数据也能告诉我们,巴珠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林地面积88618亩,森林覆盖率达94%。 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巴珠村发展生物产业奠定了基础。巴珠村“两委”班子提出了“生态立村、文化兴村、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把生物产业作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来抓。 先锋的旗帜在和谐发展中高高飘扬 巴珠村是塔城镇僧侣最多、信教群众最多的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巴珠村“两委”班子制定了班子成员挂钩联系信教重点人员、重点家庭制度和村“两委”与僧侣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定期深入信教群众家中,用拉家常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用铁的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引导信教群众爱国爱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正常的宗教秩序。通过长期不懈的工作,巴珠村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有序、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近10年来,巴珠村没有出现一起集体上访事件,没有发生一起违法乱纪事件。 最近,巴珠村从叶久到可此不的大沟正在紧张施工中。据介绍,这条长达4900米的大沟直接受益的只有5个村民小组,其余17个村民小组群众没有直接受益。但令人感动的是,没有直接受益的17个村民小组的群众仍然积极义务投工投劳参加大沟建设。就是靠着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巴珠村“两委”班子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修通了从村委会所在地到12个村民小组的简易公路。 党组织和党员在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和义光是村医,同时又是一名依靠勤劳和智慧先富起来的共产党员。“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群众富才是真正的富。”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怀,和义光在带领群众致富,帮助群众致富上走在前头。今年,他扶持了12个贫困农户种植中药材,为他们免费提供当归种苗,并承诺按照市场价格全部收购产品。发展巴珠土鸡养殖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许多想养巴珠土鸡的群众难以如愿。这时,共产党员站了出来,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党员和松为缺少资金的农户提供雏鸡300余只,党员和义光义务为养鸡户提供技术服务。党员和新文利用巴珠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打造野生蜂蜜品牌,推出“日月神”牌巴珠野生蜂蜜,产品供不应求,带动了巴珠村养蜂业的发展。巴珠村的79名党员都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当先锋,在为群众服务上做模范。 为帮助群众转变观念,掌握发展特色农业的实用技术,巴珠村“两委”班子带领致富能手先后到玉龙县鲁甸乡和维西县永春乡拖枝村参观学习。 先锋的旗帜在和谐发展中高高飘扬,巴珠村迈上了和谐发展的轨道。巴珠村提出每户至少养50只巴珠土鸡,这一目标现在已经实现了;巴珠村提出发展当归基地300亩,这一目标实现了;巴珠村提出养蜂800箱,这一目标也实现了。和勋充满信心地说,巴珠村在人均经济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有望增长14%,达到1700多元。(记者 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