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队”后人千里谢恩始末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8-04 09:31:05

  20天与日军斗智斗勇

  7月22日下午,香港南澳附近的海面上风平浪静。现年53岁的戴维和家人一起站在船头,在几个中国朋友的比划中,了解着父亲当年获救的水上路线。

  在游击队与日军长达20余天斗智斗勇的营救下,1944年3月初的一天,克尔中尉终于得以在游击队船只护送和战士保护下避开日军搜捕,由这条海上路线转至游击队基地。克尔受到司令员曾生的亲切接待,并与游击队员们相处了数日,随后再转去桂林。

  脱险前那20余天的躲藏经历,给克尔中尉留下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先后被转移到日军刚刚搜索过的吊草岩、一座废弃的炭窑等地。这期间,会说英语的李兆华为他送去食品和药品,翻译谭天、小战士陈勋负责照顾他并与上级联络,邓斌等手枪队员负责掩护他转移。当时只有10多岁大的小战士陈勋,还将身上仅有的5角钱买了糖果送给他。克尔始终不舍得吃,一直留到总部拿给同事们看……

  正是这么一群中国游击队员,给这个美国军人在绝境中带去无限温暖和希望。

  谈到这段父亲念念不忘的往事,戴维向记者感慨道,今天实在无法想像李石当年作为一个14岁的孩子,如何在敌人紧追之下仍能带着克尔中尉逃亡。

  多年辗转寻找救父恩人

  本报记者采访时,不少中方的后人提到有关克尔回来寻找故友的小道消息。有人说克尔曾于40年代后期在香港刊登过寻人广告,有人说克尔曾在60年代托人来中国寻人。

  老游击队员李兆华的儿媳叶影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婆婆晚年曾经托朋友去找过克尔,可惜临终前都未能如愿,“真没想到克尔的后人就这样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一段特殊的缘分。”

  不过,戴维一家可不是“突然”出先在中国朋友的面前。感恩之路开启前,他未曾料到过程如此曲折,更没料到能得到这么多中国朋友的无私帮助。

  克尔中尉获救后担任飞行教官,之后返回美国,退役后干起了参军前的老本行——摄影。8岁时,戴维第一次听父亲完整地讲述当年的故事。两年前,母亲弥留之际,一再嘱咐戴维要为父亲了却心愿。母亲故去后,戴维在父亲的遗物中找到一面当年由内地民众送给父亲、写有“空中英雄”等中文字样的三角旗,随后还在父亲的日记书信中找到蛛丝马迹。

  “加拿大一位华裔女参议员Vivian Poy给我提供了第一个关键的帮助,让我知道了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名字。”这位父亲是香港人的女参议员在网上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克尔中尉被中国游击队救援的故事。

  凑巧的是,IBM的部分业务被中国联想集团收购后,原本供职于IBM的戴维也随之转了东家。担任项目经理的他自此可以经常出差深圳,并利用这些机会来华继续查找线索。

  不过,不懂中文的戴维起初查找起来犹如大海捞针。一次他在网络上误打误撞进了一个东江纵队后人的网站,辗转了解到在坪山的东江纵队纪念馆的情况,最终在今年5月成功联系到东江纵队后人,并第一次见到了李石老人。

  世世代代的和平纪念

  两个月后,他特意带上妻子和两个女儿再度来到中国,从香港、深圳到桂林重走父亲当年被营救的整个路线,并拜访当年营救行动最后的两位直接参与者李石和邓斌。

  “我这一趟就是来感谢的,很遗憾我的父亲没能来。”戴维一家人26日见到当年参与营救父亲的老战士邓斌,言谈间他向老人深深鞠了一躬。

  戴维说,父亲几乎从来不主动提起战争,但对这段获救经历和与那些中国人的特殊友谊却念念不忘,经常向两个儿子谈起。让戴维惊喜的是,87岁高龄的邓斌老人仍思路清晰,帮戴维补充或确定了很多当年这段故事的细节。他还给戴维在地图上详细指出了当年转移的路线。

  老人清晰地记得,东江纵队当年一共救援了至少8名“飞虎队”飞行员。他告诉戴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曾营救过克尔中尉,但我没想到他的后人64年后还记得自己父亲的故事,并千方百计寻访当年的我们。”

  “为什么要寻找和纪念过去的一切?”邓斌老人的一席话深深感动了戴维,“我87岁了,当年活着的人已经不多了,我和我的老战友无论活着的还是去世的,都最想说一句话,我们爱和平。我想,已经不在人世的老克尔先生,还有这位年轻的克尔先生一家,也一定和我们一样爱和平。这应该就是克尔先生寻访我们的原因吧。”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孙浩、王敬中发自香港)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