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教-7先出口后装备部队模式国内罕见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8-18 10:11:13

我军飞行员驾歼教七起飞训练

解放军装备的歼教七型教练机

  三线建设从1964年起至1980年历时17年,涉及我国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国家累计投资2052亿元,先后安排了1100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其中,对国防科技工业投资近300亿元,建设了一批核工业、航空、电子、兵器、船舶、航天行业的科研生产基地。

  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三线调整改造重大决策,确定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企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由此,三线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七五”至“九五”期间,国家共规划安排了三线调整项目274个,后经合并、改制、重组等调整为201项。截至2002年年底已建成或基本建成181项,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00.48亿元。

  三线建设中,航空工业在贵州建立了制造歼击机的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陕西建立了制造运输机的汉中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湖南建立了一批航空配件厂,在洛阳建立了研制空空导弹的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这些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发展变化彰显了三线航空企业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力量和支柱作用。三线企业以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航空工业在三线地区建设的一家军民结合型大型企业集团。1964年11月按照党中央、毛主席“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由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批准创建,由内地航空工业企业对口包建。来自全国16个省市、35家航空工厂的1万多名优秀干部、职工凭着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忠心,怀着建设三线的满腔热血,历尽艰辛,按照“靠山、分散、隐蔽”原则,在贵州省跨越4个地、市8个县,绵延800多公里的范围内,新建起45个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犹如一把珍珠散布在贵州高原,在位于祖国战略大后方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建起了航空工业歼击机生产基地。

  当年贵州航空工业是按照年产300架歼七飞机、600台涡喷7发动机的生产能力设计的。各个工厂按照专业化生产布局,涵盖了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各个系统,整个基地生产配套程度达到70%。贵州航空工业的建设者们在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同时,抓紧进行生产准备工作。在还不完全具备试制、生产的条件下与老厂协作,1970年,贵航生产的第一架飞机——歼六Ⅲ就飞上了蓝天,并且成功制造出第一台涡喷7发动机。

  此后,在40多年时间里,贵航集团先后生产交付歼六系列、歼七系列、歼教七系列共20多个型号1300余架飞机,研制出“山鹰”高级教练机和多用途特种飞机;近百架飞机通过外贸出口到7个国家。贵航集团生产交付涡喷7、涡喷13两大系列16种型号航空发动机共3700多台,装备了歼七、歼八系列主战飞机,撑起国产航空发动机“半边天”。

  在上世纪80年代“军转民”过程中,贵航集团把“死棋”走活,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紧紧抓住“航空为本”、“军民结合”,确立了飞机、发动机、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发展优势,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国一航战略转型中,贵航集团加快跨越发展的步伐和进程,按照大集团战略和相关多元发展思路,打造了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产业集群,提高了资本运作的能力,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1978年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三线建设中诞生的贵航集团在1979年以后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生存危机。在军工企业大规模“军转民”的形势下,当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靠艰苦奋斗能够克服的困难,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瓶颈”。交通不畅、信息不灵、人才外流……山沟里的企业怎能和位于中心城市的企业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呢?

  那时,面对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原有飞机型号转移到内地生产的局面,贵航集团干部职工深知航空产品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只有不断发展新的产品,企业才能在航空工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经过调研、分析,贵航集团决心抓住空军飞行训练的需要,在原来生产歼七飞机的基础上研制生产超音速高级歼击/教练机——歼教七飞机。

  1979年贵航集团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歼教七飞机。1985年7月5日,第一架歼教七飞机首飞上天,成为贵航集团从仿制到自行研制飞机的里程碑。1987年6月,歼教七飞机与强五Ⅲ、运十二飞机一起在法国巴黎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这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第一次参加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贵航集团研制的歼教七飞机也被誉为“亚洲明星”。

  业内人士说,歼教七是个好飞机,但是歼教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当时国内市场还未打开,1989年,贵航集团在歼教七飞机设计定型后又以18个月时间研制成功出口型的歼教七P型机。歼教七是先出口、后装备部队的,这在我国飞机发展中也是罕见的。

  就在贵航集团研制的歼教七飞机即将上天的时候,1985年国民经济调整,73家军工企业要下放地方;当时航空工业领导机关也曾考虑把贵航集团下放给贵州省。“亚洲明星”问世,为贵航集团在航空领域站稳脚跟、有所发展、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贵航集团抓住国家调整三线企业的时机统筹规划,就象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将散布在贵州省4个地、市8个县的企业调整搬迁到沿贵(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沿线地区,形成分布在贵阳—平坝—安顺三点一线的战略布局。

  上世纪80年代“军转民”使贵航集团在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零部件生产方面确立了发展优势。歼教七飞机不仅成为我军飞行员进行飞行训练的高级教练机,而且出口到国外,成为航空外贸产品。涡喷13系列航空发动机为歼七、歼八系列飞机配套,为当时空军80%的现役战斗机提供了可靠的动力;在内地航空发动机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撑起了国产发动机领域半边天。贵航集团开拓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不仅为“桑塔纳”轿车国产化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成为贵航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年三线建设时期,贵州航空工业基地是为准备打仗建立的,是单一的军品结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贵航集团只面向航空军品一个市场还不够,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还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军民结合体制,开辟军品、民品两个战场,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在航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贵航集团根据自己地处三线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零部件生产,以此形成核心竞争力,巩固集团公司在航空工业中的地位,加速参与市场竞争的步伐。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贵航集团面临的挑战大于面对的机遇。贵航集团前任董事长周万成说,那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我们想干什么,而是我们能干什么、干成什么样子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正是中国汽车工业开始飞跃发展的时期,工程机械和轿车生产是汽车工业两个发展重点。贵航集团在经历了各自为战、“找米下锅”的“军转民”起步阶段后调整了“军转民”战略方向,按照“专业相近、技术相同、工艺相近”的要求,将研制、生产汽车零部件作为发展民品的主攻方向,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很快研制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产品,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力源液压上市公司;研制出与进口产品质量不相上下的汽车密封条、散热器、滤清器、组合电器开关等配套产品,为轿车国产化作出了贡献。

  贵航汽车零部件公司成立时,研制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已达到820项2200多个型号,形成了规模生产的完整体系。那时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汽车组合电器开关占25%,密封条占35%,车锁占45%,散热器占25%,空气滤清器占42%;产品科技含量在国内市场居领先水平,设备与国外厂商没有区别。汽车零部件生产成为贵航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1996年5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来到贵航集团双阳飞机制造厂视察。当胡锦涛听到贵航在1995年完成销售收入24亿元时,非常高兴地说:“比当年好多了。记得当我离开贵州时,你们的产值才7个亿。这些年来,你们一是抓住军转民,民品上来了;二是抓住军品不放松,军品比重还占40%。这两条加起来,贵航才有一个快速的发展。”

  谈起建设“军民结合”型企业,贵航集团前任董事长周万成深有体会地告诉本报记者,在贵州山沟里企业总是长不大。他说,在中央党校学习一年的时候曾到沿海改革开放城市和企业调研,看到沿海改革开放进程,整天思绪不断,感到血液流动都加快了;回到贵州,山沟里静悄悄的,甚至连思考的节奏都放慢了。

  ?那时,周万成和贵航集团领导班子经过深入细致地分析,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理因素是制约三线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一个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不要说信息不灵、人才难留,就是想进行技术改造也无法从当地金融机构得到相应数量的贷款支持。

  三线调整搬迁的企业从山沟里走出来,改善了生存环境,但还没有解决贵航集团发展的根本问题。十多家企业搬迁,仅搬迁费用就达上亿元。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再也不会像建设三线企业那样大量投资,搬迁费用实行“拨(款)改贷(款)”,每年还本付息就是搬迁企业一个不小的负担,搬迁企业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有的企业刚刚摆脱生存困境又陷入发展困境之中。这种状况不改变,对贵航集团这样位于三线地区的航空工业高科技企业来说,不仅无法提高市场竞争力,反而会自己拖垮自己。

  是“等国家救助,靠外界支援,伸手要条件”,还是改革图强、创新发展?贵航集团分析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探索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及矛盾转化的条件,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走过的道路。领导班子根据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阵地前移”、“军民结合点上移”的发展新思路。

  所谓“阵地前移”指的是技术开发阵地前移、经营销售阵地前移、指挥系统阵地前移。具体来说,技术开发阵地前移就是将技术开发放在企业各项工作首位,改变原来以生产为中心,技术部门是配合生产的保障系统的局面,从人员配备、待遇等方面向技术开发部门倾斜;研究所和企业技术开发部门也可以设到中心城市或沿海城市去,这样不仅可以改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也为企业留住人才创造了条件。企业、研究所还可以与有关院校联合成立实验室、开办公司,把原本封闭的企业办成开放的企业。

  经营销售阵地前移就是把企业经营销售部门搬到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城市、经济特区去,把位于三线地区的企业作为产品加工厂;经营销售人员利用外边信息量大、通讯发达、交通方便的条件,通过承接订单方式组织企业生产。

  指挥系统阵地前移就是将贵航集团的首脑机关从安顺搬到省会城市贵阳去,一方面改善首脑机关与外界联系的交通、通讯条件,便于对外交往;另一方面主要是改善首脑机关的社会环境,激发领导班子和机关人员的思维主动性,缩小与沿海城市及内地中心城市在思维方式、经营决策方面的差距。

  2000年10月,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部从安顺搬迁到省会贵阳市,标志着贵航集团顺利实现指挥中心“阵地前移”,为贵航集团完成战略布局调整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贵航集团提出的“军民结合点上移”就是将军民分线从车间、生产线的层面上移到工厂层面;不是在企业中划分军品、民品生产线,而是根据企业特点、发挥企业优势,通过整合重组将企业划分为军品厂或民品厂,这样便于发挥优势组织生产,使贵航集团聚合各个厂的特长,以整体力量参与市场竞争。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贵航集团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将所属企业按照专业分工、相对集中的原则,初步形成板块管理的模式。目前,贵州航空工业的飞机板块集中在安顺地区,发动机板块围绕着位于平坝的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贵阳地区几家企业捆绑上市组建了贵航汽车零部件公司;以力源液压为龙头组成的工程液压基础板块通过资本运作,正在重组为中国航空工业重型机械制造平台。

  正是“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不懈努力,迎来了贵航集团“十五”期间大发展。2003年,贵航集团研制的“山鹰”高级教练机和多用途特种飞机首飞成功,提升了贵航集团的科研、生产实力,军品生产突破了原有配套生产的格局,取得了贵航历史上第一个列入国家重点武器装备研制计划的项目。集团经济发展完成了由多年亏损到持续几年盈利的实质性跨越,职工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贵航集团把企业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在航空工业整体布局调整中取得了高级教练机和特种飞机生产制造基地的战略定位;贵州省也明确提出以贵航集团为龙头整合发展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

  更为重要的是贵航集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成果已经引起国家高层领导重视,重新审视三线地区作为战略大后方的作用。

  面对二次创业迎来的跨越式发展大好形势,贵航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谭卫东指出,航空为本是贵航集团使命决定的,也是建设强大国防战略储备能力的后方基地的必然要求;目前航空工业所有重点型号贵航集团都有配套产品,平时我们给主战场当好配角,战时从配角迅速转为主角。我们要放宽眼界,把贵航集团放到全国市场、世界市场去规划、去考量,确保航空工业顺利实现大集团战略目标。我们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山鹰”精神,凝聚贵航士气,务实、求实、踏实地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蓬勃向上的朝气、敢于亮剑的勇气、说到做到的锐气,求实创新,激情进取,为贵航集团跨越式发展而努力拼搏!(来源:中国航空报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