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茸的“三个第一”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0-08 17:59:09

  在德钦县奔子栏镇采访,老乡们给我讲起了奔子栏村的藏族农民格茸30年来创造了“三个第一”的故事:

  1978年年终生产队分红,格茸一家人不但没有一分钱进账,扣除了全家10口人的基本口粮折算后,反倒欠下生产队360元钱,成为村里“倒挂”第一的农户。当时的300多元钱对于一家农户来说,是一笔巨款,曾压得他喘不过气、抬不起头。

  1985年县里表彰勤劳致富“万元户”,格茸上了头榜。可在表彰会披红挂彩的时候,担心也随之而起,“以后会不会清理暴发户”的顾虑着实让他不安。如今,格茸成了远近有名的能人,他发挥自家几代人擅长制作藏式折桌、糌粑盒等民族传统工艺品的特长,把民族文化向产业推进,奠定了殷实的家底,成了本镇的第一人家,还带动了一批人致富。

  格茸的家由两个院落总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的藏式高楼组成。宽敞的客厅里,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200多平方米的院子中,成熟的葡萄垂满枝头,花坛上鲜花怒放。格茸告诉记者:“两院房子也就值100来万元,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普通的农民住这样的房子,连想也不敢想。”

  格茸清楚地记得,1984年春天的一个下午,他第一次出远门去到距离奔子栏80公里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中甸,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进偏远小城,他发现城里有私人开的小铺子,回家后便和父母商量:把祖传的制作糌粑盒、藏桌、木碗等绝活用起来。当时只敢关着门在家里做,半夜把产品运进城求人帮着卖,这样心惊胆战干了一年,赚得2万元钱。

  政策越来越好,能人的手脚也彻底放开了。往后的20多年里,格茸一家人打开了“秘密工厂”的大门,理直气壮地勤劳致富。格茸把老房子改成了工厂,把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工人,从别人手中把粗料收购过来,经过整形、打磨、上彩,制成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后销售。现在奔子栏村从事民族工艺品加工的人家就有80多户,年产值接近千万元。(记者 李毅铭 )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