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的进程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通讯从摇把子到数字化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来伟大的历史变迁。 1988年,我在维西县教育局从事秘书工作,全机关就有一台被称为是摇把子的座机,它的外形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傻、大、黑、粗。作为秘书少不了要与这“傻大黑粗”的家伙打交道。跟它打交道的时间长了难免留下终生难以泯灭的记忆。 使用摇把子着实费劲,与乡完小挂电话要走“三部曲”首先要挂通县邮电局,第二步由县邮电局挂通乡邮电所,第三步由乡邮电局挂通完小。 由于使用手工操作,完成“三部曲”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顺利的时候,挂通一个电话需要20来分钟的时间,如果遇上话务繁忙,挂通一个电话至少要花上半天时间,甚至更长。 尽管摇把子用起来十分费劲,但在当时却是稀罕物,别说是私人,就是连一些小单位、小部门也配不起摇把子。 大城市的节奏要比我们快得多。1989年夏天,我到昆明出差,偶然见到一位老板身份的人拿着砖头大小的“大哥大”在高声呼叫,老板的周围是众多的羡慕的目光。我的脑海里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芸芸众生何时才能拥有“大哥大”这样的稀罕物。 是啊,按照当时工薪族每月100多元的薪水计算,拥有价格在20000多元的“大哥大”岂不是天方夜谭? 然而,就在我们把拥有“大哥大”视为天方夜谭的时候,“数字电话”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做买卖的保和镇农民彭天惠的经历见证了这一历史进程:2000年,他家首批安装了数字电话,同年,他拥有了一部诺基亚手机,次年,他们家5口人拥有3部手机。今年,彭天惠拥有不仅能通电话还能看电视的手机。 做买卖的彭天惠如此,其他普通居民、农民同样感受到了通讯发展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据统计,到2007年底,维西县固定电话用户达268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3500户,小灵通用户达2800户,达到了每3个人拥有一件通讯工具的水平。现代通讯已惊人的速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记者: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