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点亮香格里拉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石显尧 发布时间:2008-11-25 20:07:58

——改革开放30年我州水电事业发展回眸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州各族群众告别了脱粒用棍棒,加工粮油靠水磨,照明烧松明的历史,我州水电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电力在余缺互补的基础上,实现余电外送。

(一)

  已经从州水电局退休的高级工程师杨德元告诉记者,30年前,迪庆水电事业发展经历了“夜明珠时期”和“小水电发展时期”,当时的香格里拉县城仅有小中甸思伟电站(424千瓦)一台机组发电,无法满足县城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要,居民自用电炉,还得首先向电厂申请,经批准后才能使用。这期间迪庆电力多以小型、社办为主,用电结构也由上世纪60年代的单一照明用电发展到少量的生产用电。但由于投资不足,加上设计不成熟,建设和生产、管理水平落后,许多小水电输出电力不足,无法长期稳定运行,大部分电站运行三至五年后相继闲置。改革开放以来,全州电力事业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截止1990年,全州新增电站37座,装机3.2万千瓦。建成了骨干电站单机1000千瓦的阿东河电站和单机6300千瓦的冲江河电站。香格里拉县还荣获水利部颁发的“已达中国式电气化县试点县农村初级标准证书”,成为全国第一批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至上世纪90年代初,全州各乡镇政府驻地及其附近部分农村居民的生活用电基本得到了保障。但是,全州水能资源开发程度还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从“八五”到“九五”期间,州委、州政府把水电事业作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加以布局发展,把开发水资源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使迪庆水电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99年,根据国家“村村通电”的要求,香格里拉、德钦两县顺利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通过农村初级电气化和“村村通电”工程的实施,电力建设初显成效。到2000年,全州已拥有水电站61座,装机容量达15.44万kw ,是“七五”末4.4 万kw的3.5倍,年发电量6.28亿千瓦时,共建成110kv输电线路200km,35kv输电线路530km,10kv输电线路4084km,低压线路3449km,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15座。全州行政村通电率达97%,农户用电率达89.4%。以冲江河、螺丝湾电站为代表的州域水电能源供给体系初步形成,迪庆电力开始从自给到向省电网、滇西北电网送电,迪庆水电发展史从此拉开大幕。

(二)

  进入“十五”后,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及“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历史机遇,明确提出“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思路,把水电业作为我州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迪庆水电事业进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时期。

  自2001年以来,全州以重点河流的梯级滚动开发为龙头,大力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于当年编制完成了《2001至2010年云南省迪庆州电力发展规划》,2005年完成了《2005年至2020年云南省迪庆州电网发展规划》,形成了先规划、后开发、培育规范、有序高效的水电开发模式。同时,我州丰富的水能资源、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优异的投资环境,让众多投资商将目光投向了这块水电能源开发的热土。为搞好迪庆中小水电开发工作,切实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走“电矿结合”工业化路子,2003年,省、州相继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水电发展的决定》、《中共迪庆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电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迪庆州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了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加快水电开发进度,做强做大水电支柱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

  在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完善政策的前提下,全州水电开发本着“你发财、我发展”的原则,加强推进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方式,多元化、多渠道筹资办电,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我州水电开发。到2007年底,各县人民政府先后与35家开发商签订了54条河流共79座水电站的开发协议。其中,妥洛、老安统、麦地河、格亚顶、龙渡、花椒坡、吉沙等16座电站投产运行,装机容量为33.07万KW,总装机达46.79万KW,比“九五”增长300%。目前,全州在建水电站共有27座,装机容量达65.94万KW。正在做前期工作的水电站共30座,装机容量82.92万KW。预计到2010年,全州水电装机总量可望达到160万KW,发电量可达72亿度。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州己基本形成了国有、民营经济开发水电资源的格局和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投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水电开发市场,水电工程开发项目遍布三县一区、20多个乡镇。


(三)

  近年来,迪庆电网建设始终保持与电源建设同步,随着电源点的建成,相继配套建成了一定规模的电力网络。从一系列数字可以看出30年来迪庆电网的建设与发展,1990年,全州有110千伏变电所1座,110千伏输电线路一条,长129.31公里。35千伏变电所1座,35千伏线路2条,长19.78公里;1995年至2000年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时期,我州实现了境内以35kv线路为中心、10kv线路为骨干的供电网络,供电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形成迪庆独立的供电网络;从2002年起,实施的农网改造工程,使迪庆电网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初步形成了以110kv线路为主干、35kv线路联网的全州供电网络系统,从而为迪庆的电能自给之余向外输送奠定了基础,为开发迪庆丰富的水能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创造了条件。为促进电源点和电网同步发展,2005年6月州人民政府和南方电网公司签订了220KV电网进入迪庆的有关协议,迈开了迪庆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步伐。2007年开展的全州电网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加快了建设省电网延伸至香格里拉县城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步伐。香格里拉县至维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维西至剑川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香格里拉县城至尼汝河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香格里拉县城至岗曲河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前期工作也正在积极开展,届时,我州将建成220千伏线路为骨干、110千伏线路为主干的供电网。

  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兴隆村村民和立星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刚通电时,大家用5号铁丝把电接到家里,用的都是木头电杆,由于没钱买瓷块,村民就用破胶鞋的底子来代替,电接通了,但是电灯发出的光却是碳红色的,安全也难以保证。后来,政府引进企业发展产业,村里的电厂也重建扩大规模了,村里的木电杆都换成了水泥杆,电线也变成了粗的铜芯线。现在家里配齐了电器,做饭、烧水、取暖全都用电,既方便又卫生。”

  全州在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的同时,以国家实施村村通电工程、农网一、二、三期改造工程和城网改造工程为契机,对全州城网进行了改造,农网改造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止目前,全州已筹资近4亿元投入电网建设,已建成了110KV变电站6座,输电线路519公里;35KV变电站15座,输电线路570公里;10KV以下输电线路1610公里。全州区域电网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电力输送通道建设得到加强,城乡通电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供电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并初步建立起政府监管下的区域电力市场。

(四)

  通过实施城网、农网改造工程,扩大了我州的电力覆盖面,提高了城乡通电率。目前,全州农村行政村通电率达98.38%,户通电率达92%。仅到2006年底,全州用电量就达5亿度,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达1.2038亿度,农业生产用电0.0782亿度,工业用电量达1.7亿度,其它用电0.116亿度。随着全州水电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在我州水电开发项目中,近80%位于全州农村能源急需、贫困人口多的山区,通过水电开发极大改善了当地能源条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州累计完成了水电固定资产投资近49亿元,对全州经济发展的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水电建设,不仅解决了偏远山区人口的用电问题,还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了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当地群众收入。目前,全州许多地方开始向“以电代柴,以林涵水,以水发电”的良性生态循环模式发展,水电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效益也越来越突出。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