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学雷锋  一世做好事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3-14 09:19:15

  放弃首都和省城的优越条件,选择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扎根,对一个人需要的是勇气;放弃职位,选择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一辈子,对一个人来说需要淡定的情怀;一辈子做好事,心里只装下群众,对一个人来说需要的是宽广的胸怀;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对于一个人需要的是执着的信念。赵鹤阳,一名离休老干部,他把心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交给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他坚持学习,践行“活到老、学到老”;他坚守信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放弃优越的环境,放弃升职的机会,宁愿携家眷到边远贫困的山区工作。离休后,按理可到环境好的地方安享晚年,但他仍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为各族群众送去精神食粮,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好事。我们的时代需要他这样对生活、对事业、对人民群众充满热情的人,实施“四州”战略、建设“四个家园”、实现“示范区”建设目标更需要更多像赵鹤阳这样心里装着“大家”而不懈努力奋斗的人,我们应该向赵鹤阳同志学习。

赵鹤阳在书房里学习,学习是老人每天的必修课。(杨洪程摄)

  2月20日,维西天气乍暖还寒,88岁高龄的离休干部赵鹤阳步履蹒跚地来到傈家山寨豪猪箐与乡亲们谈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讲解中央一号文件。随后,他分别到豪猪箐6户困难群众家中,给他们送去茶、糖等慰问品。

  跟随赵鹤阳到豪猪箐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的维西县农牧局干部李树成说:“他清楚地记得,这是赵鹤阳老人离休后第269次来到豪猪箐、龙爪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开展慰问活动了。赵老一生学雷锋,一世做好事,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诚如李树成所言,赵鹤阳一生学雷锋,一世做好事。他的事迹传遍“三江”腹地维西。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维西县委作出向赵鹤阳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向赵鹤阳同志学习。

  赵鹤阳曾在日记中写道:“有一个誓言必须终生坚守,这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面对鲜红的党旗所立下的誓言”。

  为了这个誓言,赵鹤阳像雷锋同志一样,愿做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1950年,赵鹤阳调入国家民委工作,1958年5月13日,赵鹤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6月,党中央号召青年党员到边疆去,到生产一线去,赵鹤阳立即报名到边疆工作,从首都来到省城昆明,在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任编辑。1963年,赵鹤阳主动要求到当时条件极为艰苦的维西县工作,并动员在省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的爱人张学瑛一起到维西安家落户,从此安心在贫困山区工作43年,并且至今仍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赵鹤阳在国家民委时,因为工作业绩突出,已经享受处级干部待遇,但他主动要求到了边远贫困的维西县后,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身份也从处级干部变成一般干部。从首都到省城,再到边远特困山区,从处级干部到科级,再到一般干部,条件越变越艰苦,职务越变越低,对此他平平淡淡地说:“我是主动要求到边疆贫困地区工作,而不是主动要求到基层当官的。”

  为了这个誓言,赵鹤阳像雷锋同志一样,一生坚持学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他说:“肚子饱重要,思想饱更重要。肚子饱满足的是人的生理需要,思想饱体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学习是思想饱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赵鹤阳的藏书达6万余册,其中收藏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全集,《毛泽东选集》1至5卷和《邓小平文选》1至3卷。他每年都订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云南日报》《迪庆日报》《求是》《半月谈》《支部生活》等报刊杂志。今年,他订阅报刊杂志的费用就达2800多元。

无论多忙,每天他一定要阅读报纸,每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及云南电视台新闻节目他一定要收看。他把报刊杂志中的重要文章剪下来,编辑成“剪报册”,每年汇编成一册,现已达48册。凡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重大决策,他都要把它剪下来,做成剪报,复印几份,送给县里的有关领导。老人每天还坚持写读书笔记,如今已有厚厚的49本。

  离休后,他撰写理论文章20多篇,其中许多篇目获国家的理论刊物优秀论文一等奖和荣誉奖。2003年9月,他的理论文章《求真务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获中央文献出版社授予的“全国理论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随着年龄增大,赵鹤阳学习越来越困难。他的眼睛有一只失明,但凭借放大镜坚持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两只手颤抖得十分厉害,总是不听使唤,但也要把每天的日记写完。他有一间卧室,准确地说应该是书房,因为他的那张小木床仅仅占去了整个房间的十分之一,其余空间都被书架、书柜、书箱占去了。他有一张书桌,不过这张书桌不是用木头做成的,而是名副其实用书做成的,装满了书籍的同样大小的八个纸箱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上铺上塑料布便成了书桌。

  赵鹤阳说,学习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必修功课,如果不学习,怎么能与时俱进?怎么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他的身上,人们真真切切看到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

  为了这个誓言,赵鹤阳像雷锋同志一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说:“我虽然离休了,但我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我的工作岗位,我要在有生之年尽最大的努力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事情。”

  离休前,赵鹤阳总是吃苦在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离休后,他无私奉献,默默地为群众服务。

  “我在永春乡工作18年,每年都收到赵鹤阳同志送来的理论书籍。”永春乡组织、宣传委员赵永华边翻看《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边说:“赵鹤阳活到老、学到老,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维西县基层干部每年都收到赵鹤阳送来的理论书籍。20多年来,只要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出台重要文件,赵鹤阳就在第一时间到新华书店订购学习材料,并及时将书分送到基层干部手中。在离休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他累计为基层干部订购理论书籍30多种,28000余册,花去退休金18万多元。

  赵鹤阳拖着年迈的身体,12次坐客车或者面包车到乡镇文化站走访。当他得知乡镇文化站缺图书时,主动将自己购买收藏的1500册图书分别送给全县7乡3镇的文化站,这些图书约合人民币4万余元。每到一个乡镇,他都对文化工作者讲:“文化工作很重要,现在文化工作有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要多出主意、多想办法克服困难,用先进文化占领主阵地,教育群众、武装群众。”

  赵鹤阳自己掏钱购买资料,自己动手在县文化馆开办宣传栏,累计出刊17期。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时,他举办了纪念图片展;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时,他同样举办了展览。每一次展览他都是自己出展品、自己动手布展、自己担任讲解员。

  为了这个誓言,赵鹤阳像雷锋同志一样,始终保持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作风。他说:“一个共产党员要时时刻刻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间,把群众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作为最大的幸福。”赵鹤阳每月有3000多元的养老金,三个儿女都参加了工作,离休后完全有条件过舒适安逸的生活。儿女们无数次劝他到丽江或昆明安享晚年,他就是不肯去。他说:“党派我到维西,我就要扎根维西。”

  “前几天,天上下着蒙蒙细雨,我陪同赵鹤阳老人去豪猪箐慰问困难群众。我对赵老说,我们叫一辆出租车去吧。赵老说,我们还是走着去,把节约下来的车钱用来帮助困难群众。”李树成说。

  赵鹤阳对生活要求一贯低标准,对工作一贯坚持高标准。他不吸烟、不喝酒,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甚至到数九寒冬也舍不得烤火。他的一件夹克衫穿了12年,袖口缝补了3次,衣领缝补了2次,一双大头皮鞋穿了5年缝补了7次。有一次,他的女儿给他买来了两瓶易拉罐饮料,他舍不得喝,背着女儿退还商家。他一生没有为自己盖过半间房子,如今居住在女儿单位的集资房里。

  赵鹤阳对自己的生活近乎苛刻,然而,他对困难群众的关爱又表现出常人难以理解的慷慨。30多年来,赵鹤阳一直赡养着丽江大研镇的两位孤寡老人,一位名叫朱合明,另一位名叫杨秉仙。杨秉仙于2004年10月去世。目前,赵鹤阳每月为现年90多岁的朱合明邮寄生活费800元。30多年来,赵鹤阳为两位孤寡老人邮汇赡养费290次,累计人民币13万余元。

  1986年,赵鹤阳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他把上级奖励的1000元钱捎给维西县高寒山区阿尺打嘎村作为文化建设经费;1997年,得知康普乡许多小学生因交不起课本费而辍学时,他捐款500元;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洪灾,他先后三次为灾区人民捐款2400元;抗击非典,他捐资500元;印度洋沿岸国家发生海啸灾难,他捐资500元。县里开展挂钩扶贫,已离休的他又主动请缨加入挂钩扶贫行列,为扶贫点巴迪乡捧八村捐款1000元。汶川、玉树大地震,赵鹤阳伸出温暖的手在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捐款2000元。

  对自己的生活近乎苛刻的赵鹤阳至今没有一分钱的积蓄,没有自己购买的房屋,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然而,一生践行雷锋精神的赵鹤阳却十分富有。他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奉献越多,人生就越有意义。

责任编辑:赵德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