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在心中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8-23 14:59:11

香格里拉是神秘的,其神秘在于进入的路途之艰难,因此那里有着绝尘之美。

香格里拉是静止的,那里有与天地同老的雪山。

香格里拉也是和谐的,在那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多种宗教并存。

香格里拉是关于人的一切美好理想的归宿,和谐成为那里永恒的主题。

在云南的十天,先后写过丽江、大理,而对于一门心思想去的香格里拉却迟迟不愿动笔。香格里拉的美让人屏息,令人失语。仔细想来,美景有些像参禅,是靠个人的灵性去感悟、去体会,一旦“说破”,美景可能就荡然无存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美好得和香格里拉一样的地方,寻找香格里拉是生命的过程,我庆幸生命中曾经有过这样的寻找,而过后的答案极有可能是“香格里拉就在你心中”。

车子驶在往香格里拉的路上,我们就领略了和城市不一样的天空,远方压着山峦的蓝天白云,明澈澄静,山峦那边仿佛是另一个世界,而一路前行的车子也仿佛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一路追逐着这高高的蓝天白云。此时我才明白看过那些以高原为题的油画,为什么地平线总在最远处被压得很低,因为天高地远地感觉是无法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体会的。

最早知道香格里拉就是小时候听过邓丽君的一首同名的歌,邓丽君用柔柔的声音唱来,反复赞扬着香格里拉的美丽与可爱,这使我一直误以为香格里拉是个灯红酒绿的温柔乡。但我也从未追问过香格里拉在哪里,也许我已经把香格里拉和《红楼梦》卷首描述的大荒山、无稽崖混为一谈。

然而,香格里拉真的存在,尽管对于香格里拉属于哪里的争议曾经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间,印度、尼泊尔等国都先后声称,他们已在自己的境内找到了香格里拉真实所在。二零零二年云南迪庆州中甸县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这里位于滇川藏三省交界的横断山脉腹地,这里的一切,不仅与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写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一致,还与藏经中记载由释迦牟尼指认的形状呈八瓣莲花状的香巴拉王国不谋而合。据说香巴拉王国隐藏于西藏北方的雪山之中,整个王国被雪山环绕,八个莲花瓣状的区域与城市是人们的居处,中央又有雪山内环卡拉巴王宫,是香巴拉国王的居处。生活在这里的人不执不迷,无欲无争;历代的神圣国王,为日月未来之世界保存最高佛法,直至外部世界的宗教被彻底消灭为止。传说外界之人曾经图谋征服香巴拉王国,但香巴拉稳固与超自然神的兵将出现,在一场战争中将外人消灭,从而在全世界创建了黄金时代。而中甸藏语“香巴拉”的发音与“香格里拉”的发音相近。

“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这里的一切都是高远澄净的,连带着民间艺术家那穿透云层的歌喉,简直就是和蓝天白云的对歌。这里的人天生地能歌善舞,表示友好的方式便是融入他们的舞圈,随着他们的步伐踏步、踢腿。后来同行的朋友给我来信,说照片里的她一路上只有一个表情:傻笑。其实傻笑的何止她一人,我们所有人都在傻笑,那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而我,早已忘记香格里拉是海拔几千米的高原地带,不由自主地跟着舞圈跳呀跳。

因为香巴拉王国进入之艰难,其间要经过不毛之地和神秘地区,因此进入者的程序是必须做各种精神修炼,变换身心,使自己适应于进入香巴拉王国。我们是以追寻者的姿态进入香格里拉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变换身心,但我知道大理、丽江一路走来,我已经放下了很多。所谓的适应于进入,还包括高原反应吧?我想,在车上昏睡的两个小时里已经使自己具备了起码的进入香格里拉的条件,即不会有过强的高原反应。

第二天一早,我在耀目的阳光下看到依山而建的云南藏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噶丹松赞林寺。寺名首冠“噶丹”,以示与黄教祖师宗喀巴首建之噶丹寺的传承关系。该寺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其建筑荟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华。全寺占地五百亩,形成椭圆形城垣。在布局上扎仓、吉康两主寺居最高点,坐北向南,镀金铜瓦的寺顶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八大康参拱卫周围,五百所僧舍分布得错落有致。很喜欢那些个田园牧歌般的院落,鲜花野草点缀其中,阳光云层坠落其后,红色的门漆在阳光下显露出斑驳的痕迹来,仿佛在告诉每一个造访者,任岁月匆匆,此处安静无垢。一个小院就是一个“康参”,“康参”是各地方的小寺院,有些像集团公司里的子公司,也有些像各省的驻京办事机构。

我们那天是最早到达松赞林寺的人,接下来还要赶去看两场藏戏,因此在颂赞林寺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急迫地登上了主寺,一个年青的喇嘛为我们打开了主寺的大门,他身上暗红的袈裟和大门的颜色相近。我从一个稍微年长的喇嘛手里接过香,当我问要付多少钱时,他平和地吐露出“随缘”二字。就这样,我点燃了那天松赞林寺朝拜者的第一柱香。我体会到不执不迷的心情,是拈香下拜的那一刻;没有过多的祈愿,这一炷香只为生命中曾经有过的追寻和面对大殿、诸佛的敬仰。(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