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土豪村”1300多万哪里来?
养猪、种菜、投资工业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1-16 16:37:02

建设村给村民发“年终奖”。

村支书金洪元。

“土豪村”1300多万哪里来?养猪、种菜、投资工业

 凉山州冕宁县建设村村支书:2014年分红超过2000万就发金条

1月14日,凉山州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召开合作社分红大会,将1311.5万元人民币现金现场分给340余户入股村民。不过,有网友发出疑问:建设村怎么如此“土豪”?这1300多万元来自哪里?村民分红如何分配?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再次来到建设村,村支书金洪元对此进行了解答。

村子走红

村支书电话响了一天

昨天下午2点过,建设村村委会办公桌上,还有数十万现金,窗口还有一些村民在排队领钱。“有些村民昨天不在家,今天才来领。”一名工作人员说。

“现在建设村出名了。”村支部书记金洪元正说话时,电话响起。“不好意思,我现在有事。”他接起说了几句后挂断,过了不到5分钟,电话又打了进来。在记者采访的半个多小时里,他的电话响了10多次。

“出名了也麻烦。”金洪元笑着说,以前默默无闻的建设村突然就“红了”,不过在高兴之余,也有不小的“烦恼”,从早上开始多家媒体打来电话想要采访,一直到下午电话都在响。

钱从哪来?

入股合作社投资收益

昨日,有网友给建设村取了一个新名字:“土豪村”,不少网友发问:这1300多万元,是从哪里来的?

金洪元说,建设村探索出了“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就是让村民入股。2010年村里成立了农旺合作社,下设种养殖公司和投资公司,目前有340多户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和贷款入股的方式加入了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120亩蔬菜大棚、1800亩水果基地、超过2000头猪的养殖基地,此外,还投资了水电工业。

这1300多万元中,种植收入约占10%,养殖收入占20%,工业投资所占收益最大,达到了70%。

合作社从2011年开始给入股村民进行分红,当年总额是500多万元,2012年为800多万元,到2013年就涨到了1311.5万元。

如何分配?

入股越多收益越高

对于分红如何分配,村民金瓯举了个例子:一亩地加入合作社,就相当于入股26500元,每年以20%的返还比例给村民分红,每亩地的年产值就达到了5000元,效益很客观。

加上土地入股、现金入股和贷款入股,金瓯一共入股210万元。此次分红,金瓯领到了30万元。算上近三年的分红,一共有60万元。

据了解,分红的金额是根据入股时的资金进行计算,入股金额越多,年终分红就越多。所以,大部分村民领到钱后,会选择继续入股,以赚取更多收益。目前,全村村民入股金额达到了8000万元。

如何致富?

成立合作社入股分红

建设村地处冕宁县城东南方6公里,有5个村民小组、483户1804人,耕地面积2130亩。“前面荒滩、后面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当时,建设村颇为贫穷,2010年前是个普通的村子。

“以前村好穷,现在基本上家家都是别墅,多亏有金书记。”村民马定芬说,当她嫁到建设村,家人嫌这里太穷,并不乐意,“当时不通公路,下雨都没办法出门。”

对村子“土豪”起来的原因,很多村民说,得感谢村支书金洪元。

金洪元今年44岁,1989年和当地村民外出承包工程,积累下了一定资金。2003年,金洪元担任村支书。“他将道路修通,将河滩改造成良田。”马定芬说。

2010年,成立了农旺合作社,当时入股的村民并不多,见到收益好,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加入。

冕宁县委对金洪元评价道:近几年来,金洪元带领全村人民走出了“靠地吃饭,靠天吃饭”的困境。

对话

“土豪村”村支书金洪元:带村民旅游 让他们学会努力挣钱

华西都市报:你觉得建设村最大的成功点在哪里?

金洪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加入合作社,是生产队给村民分粮食;现在,村民加入合作社,是合作社给村民分钱。通过成立合作社,带领了村民致富。

华西都市报:据说你经常带村民外出旅游?

金洪元:带村民出去旅游,其实是给他们“洗脑”,开拓眼界,改变思维。有一次到云南旅游,住最好的酒店,是让他们发现“钱这么不经用”,让他们懂得要学会努力挣钱。

我觉得一个人的理念特别重要,这也是建设村能致富的一个主要因素。要让村民有一种意识,“要为建设村做贡献”,不能光想着自己。我还教导年轻人要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如果这些道德标准做不到,那么就不允许加入合作社。此外,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公开透明的,有重大决策,开大会研究,所以大家都很信任我。

华西都市报:建设村现在知名度更高了,你有压力吗?下一步如何发展?

金洪元:我没有压力,因为我有自信。我们正在打造乡村旅游,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我们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还要建乡村旅游酒店、修大型超市。2014年,年终分红预计将再增加500万元,到1700至1800万元。如果超过2000万,我们就不发现金,改发金条。

专家分析:建设村模式还需研究

昨天,有网友表示,建设村的致富模式,能否复制,应用在其他地方?

对此,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认为,能给村民发钱,这是实实在在的实惠,村民的确富起来了。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成立合作社入股分红,在当地来看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放在其他地方,这个就不好说了,其他地方能不能复制这种模式,还要继续观察、研究,需要特别谨慎。 (华西都市报)

新华网评:警惕土豪村背后的“一锤子”买卖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近日着实火了一把。340余户、1300多万元的分红,“钱墙”的新闻,一时间占据了各大媒体显要的位置,大大吸引了读者眼球。真是羡慕嫉妒恨,啥人都有。

“数钱数到手软”。我们为建设村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叫好,为地处大凉山的建设村村民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叫好,为建设村有村支部书记金洪元这样的带头人叫好,更为建设村能走出“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而叫好。

“叫好”的同时,一定要看到这则巨额“分红新闻”背后隐藏的隐忧。说实话,随着城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不知道有多少农村每到年底都有分红,有的可能比建设村1300万要多得多,只是没有被媒体曝光而已。也就是说,对吸引眼球的这则“分红新闻”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数字上、看热闹上、羡慕上,而要看到这则新闻背后一个巨大的命题——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

解决中国农民的核心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像凉山州建设村这样,把土地通过流转集约化经营,农民入股建立合作社,一是农民没有离开土地;二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减少了农民分散经营的风险。这当然是好事,因为不仅解决了农民生存问题,而且还解决了未来的发展问题。的确不失为一条好路子。因此,这种分红的路子更值得去学习、去效仿。

但是当下,同样是农民,同样是土地问题,“一锤子”或者“几锤子”买卖的土地分红现象,务必要引起重视。因为,这种做法隐患无穷。

记者曾经生活的南方某省,要建一个特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占用了大量的良田肥地,当时的做法是给占用了田地的村屯一次性补偿,村民再根据各家所占的面积分红,也没有新开垦的土地补偿。可以想象,九十年代初,有些人就分到四五万元,甚至把户口“农转非”。这一下,有的村民一下子变成“金凤凰”,腰缠几万元,买了摩托车、BB机,每天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更离谱的是有的甚至将当年在农村的糟糠之妻都不要了。没想到,这样的好日子不长,分红补偿来的钱花完了,土地也没有了,几年的晃荡也没有学到什么新的生存技能。接下来的日子就天天上访,从村到镇,从镇到县,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一级一级甚至到北京。好多年下来没有间断,由于是历史遗留问题,当地政府为此异常苦恼,尽管耗费了不少人财物力,但直到现在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样的例子其实绝非少数。很多靠“土地财政”发展的地方,一些村子几乎借发展之势卖光了土地。没有看到未来隐忧的一些村民,因每年能坐享红利,一时日子过得很自在,有的还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当地的干部受政绩观影响,“先做大了财政再说”。我们试想,这些村民一旦土地卖光了,分红用完了,当地产业如果没有发展起来,就业问题没解决,别说发展问题,连养家糊口都难。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待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样是分红,同样是面对“钱墙”的新闻,其背后的路径、本质可能完全不一样。因此,我们在为凉山州建设村这样既解决了村民生存问题,又很好谋划了未来发展之路而产生巨大红利叫好的同时,千万警惕那种“一锤子”买卖的红利路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留隐患。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