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行动促进作风转变 ——云南省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强化问题导向突出实践特色述评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7-30 09:01:28

机关里花架子少了,干实事多了;干部离特权远了,离群众近了;奢侈浪费少了,勤俭节约多了……我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新风劲吹,转变明显,群众热议。

从整治干部“走读”到建立“廉政食堂”堵住“舌尖上的浪费”、查处公车私用斩断“车轮上的腐败”,从压缩“三公”经费投入民生工程到基层便民服务站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半年来,全省各地各单位强化问题导向,认真查摆“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把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问题落实到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即查即改、真查真改。

一系列祛“四风”、转作风、见实效的生动实践,使群众深切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全省州县乡三级领导班子及成员到群众中征求意见7.8万余人次,听取意见95.7万余人次32万余条

上半年,全省较上年同期精简文件22.6%、精简会议36.8%、压缩“三公”经费17.4%、省级因公出国(境)团组同比下降27.1%、清理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同比下降12.7%

全省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791个,处理1045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04人

目前,全省共制定边查边改措施9.8万余条,整改问题8.5万余个

今年一季度,全省受理群众诉求35559件,办理35044件,群众满意率97%

会诊把脉,找准问题是关键

群众参与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没有群众参与。活动中,不少地方将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查找梳理出的“问题清单”向社会公开,大胆把问题亮出来,请群众“会诊把脉”;针对涉及“四风”方面问题和群众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建立教育实践活动立行立改整改台账,分批次公示,全程接受群众的评判和监督。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就像在群众家门口的“现场直播”,干部作风怎么样,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

发放征求意见表、现场走访、召开座谈会、设立征求意见箱、公开领导干部手机号……活动一开始,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广开渠道,听真话、访实情,通过群众提、上级点、自己找、互相帮,努力找准查实“四风”突出问题。

截至目前,全省州(市)县乡三级领导班子及成员到群众中征求意见7.8万余人次,听取党员群众意见超过95.7万余人次,征求到各方面意见建议32万余条,“四风”问题22.5万余条,对领导班子意见建议6.3万余条,对领导干部个人意见建议16.2万余条。

怎样确保活动自始至终群众支持、群众参与,群众满意,各地各单位积极创新活动载体——丽江市积极推进各层级单位开展“三上墙三公开”活动:市、县(区)、乡镇机关单位进行“活动内容公开、整改方案公开、整改责任主体及时限公开”;村委会(社区)进行“群众意见上墙、服务承诺上墙、政策解答上墙”。

接受群众监督,让“问题清单”在阳光下运行,为民务实清廉要求更加具体、细化,作风建设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升级,“问题清单”也成为了每名党员干部必须完成的“责任清单”。

“十种方法”一把“标尺”

按照省委要求,第二批活动参学单位采取聚焦“四风”找、对照中央列举的表现找、敞开大门找、系统分析找、以小见大找、对照先进找、从思想作风上找、从积案旧账中找、从指标数据中找、运用灵活方式找“十种方法”,推动党员干部认真梳理剖析思想与作风、班子与个人、共性与个性等方面中的“病症”和“病根”,力求对症下药。

“政绩观不正确,不做老实人、不说老实话、不干老实事,搞‘假大空’。主要表现在……”为推动参学单位进一步把问题找准找实,5月初省委活动办下发《我省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四风’问题清单”》通知,一一列举出全省面上11个方面的共性问题121条具体表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将此当作一面镜子“照一照”,当作一把标尺“量一量”,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触及思想根源

各级党委(党组)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基层党组织专题组织生活会,是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的核心内容,也是把活动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由查摆问题向解决问题深入推进的关键节点。

党员领导干部列出“四风”问题清单,动手撰写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是开好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发扬整风精神,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进一步触及思想灵魂,找准找实自身“四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重要一环。

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我省各地各单位认真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列举的“四风”问题25种表现、中央活动办梳理的37个问题,通过集中梳理、个人认领、集体研究等方式,认真查找领导班子和个人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逐级形成上报“四风”问题清单。

同时,按照单位“一把手”主持起草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党员干部自己动手撰写个人对照检查材料的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声、先辈先进“四面镜子”,对照全省面上11个方面121条共性问题,对照“四风”问题清单,认真查摆遵守政治纪律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等情况和“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见人、见事、见思想,深刻剖析问题原因,明确努力方向,提出切实具体的整改措施。

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由衷地说:“每修改一次,就是一次深入地剖析和思想洗礼,是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升华和境界的再提升,问题思想根源越挖越深,转作风的目标也越摆越明。”各地各单位活动办、“一把手”和督导组对材料进行层层审核把关,对照检查材料数易其稿的情况普遍存在,有的修改多达20多稿。

会上,党员领导干部普遍联系自己思想工作实际和成长经历,对“四风”问题逐一剖析,每一个问题都列举出具体事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一作出回应,查摆得实、剖析得深,整改的方向愈加明确。班子成员之间开展批评点出具体人具体事,言之有物、不绕弯子,一把手普遍收到批评意见30条左右,其他同志收到批评意见20条左右,收到了“红脸出汗、洗澡治病”的效果。

▶记者感言

查摆问题更需践行群众路线,只有强化问题导向,努力拓宽征求意见渠道,不断在广泛倾听基层群众意见中,收集真想法,发现真问题,不讳疾忌医,才能更好地消除作风之弊、思想之垢。


动真碰硬,行动最有说服力

聚焦“四风”突出问题

今年3月起,泸西县对基层群众诟病已久的干部“走读”现象进行专项整治,成效显著,社会反应良好。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吃喝问题,普洱市建成并投入使用159个“廉政食堂”,通过定人就餐、定点接待、定员陪同、定章立制,有效刹住了超标准接待、超规格吃喝的不良风气。截至目前,该市仅公务接待费用同比就下降了3275万余元。

对群众反感的公车私用问题,丽江市永胜县在全县公务用车喷涂“严禁公车私用”和举报电话等长久性标识,接受公众监督;大理、怒江、文山多地清退所有公务车专段号牌,全部换成普通号牌并粘贴公务车统一标识。

“大排查”旨在“大扫除”,“洗洗澡”是为了“治治病”。各地各单位查摆出的问题,正一步步转化成整改落实的成果。

专项整治抓整改。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各地各单位重点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三难”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三乱”问题,把“会所中的歪风”、清理调整“裸官”、清理整顿培训中心、干部“走读”、“吃空饷”、“收红包”、借机敛财、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等作为整改重点,严肃查处基层党员干部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目前,“会所中的歪风”、“裸官”等已摸清底数,将及时启动清理调整工作。

上下衔接抓整改。我省继续抓好第一批活动后续整改,省直单位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2个本系统的县直单位或基层站所抓后续整改,建立整改落实工作交办制度,对进展缓慢或落实不力的进行通报,确保第一批活动“收尾不收场”,巩固和扩大第一批活动的成效。上半年,全省较上年同期精简文件22.6%、精简会议36.8%、压缩 “三公”经费17.4%、省级因公出国(境)团组同比下降27.1%、清理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同比下降12.7%。与今年1月底相比,在“调整清理办公用房”方面,省级党员领导干部已改的办公用房面积从491平方米提高至1343.5平方米,第一批活动单位从6801平方米提高至16718平方米。

正风肃纪抓整改。各地各单位抓住重点领域、关键节点,严肃查处、及时通报违纪行为。特别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始终做到从严要求、从严监督、从严查处,并形成长效措施,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期化。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明察暗访,点名道姓曝光违纪典型。建立违反八项规定问题月报制度,一季度共曝光12批49起违纪典型,全省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791个,处理1045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04人。

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就在群众家门口开展,群众的感受更直接、期望值更高,更需“立竿见影”。

今年3月,大姚县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中,了解到赵家店镇3个片区的水池水窖沟渠需要修缮,县委、县政府立即明确由多家县级部门作为修缮工程资金筹资主体,将各部门压缩下来的“三公”经费统一缴存县财政专户,专门用于改善这里的民生水利设施建设。进入雨季,赵家店镇的平地、小红山、黑什里片区新修好的213个水池水窖开始蓄水。压缩的“三公”经费,转而投入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点赞”。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市区大气质量下降至全省倒数第2—3位的问题,玉溪市委和红塔区委立行立改,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淘汰落后产能问题,对高污染企业进行逐一分析,下决心淘汰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列出整改名单,并把整改时间具体到年、月。目前,已拆除7座炼铁高炉、25座炼钢炉,关停7户红砖企业。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树立正确政绩观,在努力破解简单地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做法的同时,也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尊重。

半年来,各地各单位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有一件改一件,改一件成一件,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信任。

目前,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和群众意见建议,全省共制定边查边改措施9.8万余条,整改问题8.5万余个。今年一季度,全省受理群众诉求35559件,办理35044件,群众满意率97%。

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如何变“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各地各单位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积极搭建联系服务群众平台,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开启便捷、高效、节约的为群众办事直通车,全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民事代办平台让“群众跑”变“干部跑”。针对群众办事来回跑,费时费力难成事的现象,各地各级各部门转变工作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主动访民揽事、为民理事、代民办事。

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计生部门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民事代办机制,为群众无偿、全程办理申办事项。1至7月共为群众免费代办生育证、婚育证明、奖优免补等计生服务事项7867件,为群众节约开支62.6万元。截至目前,该县为群众免费代办各类服务事项2万余件,办结率为100%。

“没想到仅花了10分钟时间就办结了。”日前,龙陵县勐糯镇田坡村村民邓祖林,来到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选址用地手续。“原来还计划在县城住一晚的,现还能赶上回家的班车。”在窗口办理意见搜集器上,邓祖林重重的按下了“非常满意”。

“一站式”服务平台彻底打消了很多群众到单位部门办事费力麻烦的担心。各州市普遍通过在县设立政务服务中心、乡(镇)设立为民服务中心、村(社区)设立为民服务点、县级相关部门(单位)设立为民服务窗口,采取“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限时办结”等工作方式,明确服务项目、服务机构、操作流程、服务地点,简化办事程序,对政策许可能当场办理的事项,一律直接代办;对需上报审批或因故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实行在承诺时限内全程代办,真正做到群众办事“进一门、办成事,按承诺、办结事”。

与此同时,我省全面推行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和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三深入四联户”制度。省级领导带头到联系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全省共下派1.23万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选派8564名村(社区)党组织常务书记,住村入户联系服务群众。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各地为基层党组织强筋健骨,切实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1645期,培训党员干部19.6万余人次,其中培训基层党组织书记6.79万余人次,250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46个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完成整顿工作,配齐配强列为整顿对象的1474个村、234个社区党组织书记。

积极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构建服务型党组织综合平台,抓好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 探索开展“红色信贷、合作股份、红色农场”惠民工程,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开展主题服务、定向服务、菜单服务、承诺服务、志愿服务、网络服务等服务活动,促进在职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至今,各地各单位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相关实施办法为切入点,瞄准突出问题,即查即改、真查真改,以改进作风的新成效不断汇聚起全省全面深化改革正能量。

▶记者感言

我省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单位党员干部,埋首苦做一道“加减法” :一方面, 在解决不正之风问题上做“减法”,另一方面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上做“加法”。

事实上,摒弃群众反感的不良习气,可能给群众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抽象观感,在“内容”上多做“加法”,即查即改、真查真改,更能够把改作风延伸到群众的家门口,为群众带来切实感受得到实际利益,真正让群众好办事、把群众的事办好,把“为民、务实、清廉”字字写进群众的心坎里。(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赵德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