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的牛栏江堰塞湖。新华社发(闵忠摄) 影像图 原标题:测绘地信局公布鲁甸震后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图 8月5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利用4日获取的无人机影像,制作完成云南鲁甸地震震后首批高分辨率影像图,图上可清晰判读出房屋损毁、道路受阻、山体塌方、水位上涨及堰塞湖等情况。目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将首批影像数据提供给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应急办、水利部、中国地震局等部门和单位,用于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抢险救灾、灾情评估、灾害分析等的急需。 据悉,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发生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调遣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4个无人机组前往灾区,并于8月3日晚抵达灾区。在克服震后降雨等不利因素后,于8月4日13时至15时,经过长达两小时的飞行,获取灾区30平方公里的0.2米高分辨率影像,拍摄影像417幅,重点拍摄区域为已形成堰塞湖的牛栏江红石岩村段。经初步解译并综合其他信息判断,目前山体滑坡严重,堰塞湖水位上涨已近30米,水面面积已为正常水位的3倍。此外,红石岩村段的道路损毁达数十处,房屋损毁严重。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组织技术人员连续作业,紧急对接收到的无人机所获取的影像进行数据解译分析,并制作受灾地区灾后影像图及三维动态视频。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站(www.sbsm.gov.cn)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震前高清影像图、行政区划图和赶制出的震后高清影像图,并提供下载,供社会公众了解灾情使用。 目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在灾区组织多架无人机、测绘应急监测车等装备紧张工作,力争获取更多震后影像数据,结合已有灾区震前基础测绘成果,快速对灾区进行灾害遥感解译和评估,获得灾害位置、类型、规模和分布特征等信息。(中国政府网) 红山岩堰塞湖今日或将爆破排险 原标题:堰塞湖今日或将爆破排险 当主震过后,余震逐渐减少,红山岩堰塞湖已经成为昭通地震后的最大一处灾情隐患。尽管附近的群众已经安全转移,但随着水位的持续上升,堰塞湖下游仍处在威胁之中。 周边群众安全转移 8月3日鲁甸发生6.5级地震之后,正在建设的红石岩水电站上游一处山体滑坡(位于昭通市鲁甸县火德红乡红石岩村),造成会泽县纸厂乡江边村委会区域内牛栏江堵塞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导致该河段水位急剧上涨,致使纸厂乡江边村委会5个村民小组800余人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目前危险区群众已经撤离。 经昭通水文分局测量,截至8月5日11时30分,该堰塞湖水面海拔高度1172.32米,距堰塞湖坝顶43.68米。会泽县水务局局长邱光良介绍,随着堰塞湖水面拓宽,水位上涨速度从之前的每小时1米、甚至1.1米下降为每小时0.6米。据了解,水位上升速度减缓的原因包括:首先,水面越高后,水面的面积逐渐变大,进而水面上涨速度变缓;其次,震后两天的时间内,牛栏江上游不断下雨,直到昨天,因为天气变晴,水位上升速度亦有所减慢;最后,因为堰塞体不断发生渗漏,有一部分水已经渗透流失,对水位上升的速度有所控制。上涨速度的下降为灾区群众的撤离和对堰塞湖的治理多赢得了两天宝贵的时间。 直接危及7座电站 目前堰塞湖已淹没田地1270亩左右,造成87户350间房屋倒塌。堰塞湖还直接危及下游的7座电站,一旦出现险情,极有可能造成会泽县部分地区电力中断,下游的641个通讯基站也将受到严重影响。昨天中午11点半,堰塞湖涉及的纸厂乡江边、老房子、新田、双坟塘村民小组和迤车镇693人已经全部撤离到安全位置。武警部队和水利专家已经进入坝体,抢险工作正在展开。 挖导流渠作用不大 云南省水电专家罗富强昨天表示,鲁甸地震形成的红石岩堰塞湖宜采用炸山固坝方式处理处置,挖导流渠时间不够且作用不大。 罗富强说,地震在牛栏江红石岩处形成堰塞湖,坝高约110米,宽约70米,从多方面情况看,判断坝底纵长不小于600米。目前有人建议采用汶川大地震时唐家山堰塞湖的处理办法,但是从时间上来看已经不够。首先,牛栏江流量较大,水位漫顶仅有三天左右时间。用机械在坝顶开挖明渠导流,关键是时间也不允许了。除非再花上千万经费请俄罗斯的大型直升机调运机械。其次,此时在坝顶上开挖导流明渠对于降低水位意义不大。由于水位上涨太快,水流照样是从坝体上漫顶而过,这个明渠对于减少溃坝威胁作用不大。 炸山固坝以毒攻毒 罗富强认为目前这个坝不会全面溃坝,不会对下游沿河两岸造成太大威胁。因为堰塞体是大小不同的石块和碎石为主,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犬牙交错紧密咬合,因此不会短时间内垮塌。也不会大部分垮塌。另外,水流漫顶后,经过冲刷,最终会形成一个稳固的堰塞坝。当满库之后,首先会冲开一条或者多条沟渠,然后沟渠两边松散的土石会垮进沟内,大部分被冲走,这样,坝体不断降低。与此同时,水流带着一些泥沙和细小碎石往坝体下方渗漏,填塞坝体石块缝隙,坝体也在迅速自然沉降。当冲刷到一定时候,表面上松散的土石被冲走以后,一个稳固的堰塞坝就形成了。罗富强建议,该堰塞湖处置思路是“以毒攻毒”。 在坝体上游紧靠坝体,采用定向爆破,将山上即将垮塌的山体土石方炸下来,填塞河道,加厚加固堰塞坝200米左右,增加堰塞坝的稳定性,减小水流漫顶时局部溃坝的体量,降低下游次生灾害的后果。这样,堰塞坝就更加稳固,不会出现大体量的溃坝,并且可以确保今后这个坝体的长久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