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1月9日中午12时抵达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也是安倍就任以来开展“俯瞰地球仪外交”至今访问的第50个国家。中日7日宣布两国就改善关系达成四点共识,日方承认钓鱼岛等问题存在“不同主张”后,日本媒体高调宣称安倍将在APEC首次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但中方一直强调希望看到日方为改善两国关系作出的“实际行动”。中国外交部长王毅8日表示,希望日方对四点共识认真对待、切实遵循、落到实处,从而为两国领导人见面营造必要和良好的氛围。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冯昭奎对《环球时报》称,中日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意愿。但应该看到,日本目前整体政治氛围仍趋向右倾保守。 对于日本媒体最关注的日中领导人是否会在APEC期间会晤的问题,日本共同社称,从羽田机场出发前,安倍就是否会与中国领导人会谈表示:“(是否会谈仍处于)最终调整当中。如果能够实现的话,将着手建立避免(在东海)偶发冲突的海上联络机制,回到战略互惠关系的原点发展两国关系,我希望传达这样的讯息。”安倍还称,“我想改善中日关系,这种想法自2006年第一次执掌内阁(指安倍第一次担任首相时期)时期访问中国并倡导战略互惠关系时候开始,就未曾改变过。” 从中日就发展中日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后,日本媒体高调报道安倍将在APEC 期间会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会晤。希望把这次会晤算成安倍的“政治得分”。不过,中方报道并未提到“首脑会晤”。(环球时报) 安倍缘何急于改善中日关系 安倍再度上台后,在中日关系上摆出与中国对抗的强硬姿态。在领土和历史问题上“死磕”中国的同时,在国际上针对中国开展“舆论战”。安倍政府还不忘隔空喊话,不时发出希望与中国开展对话的声音。特别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峰会即将举行之际,日本方面更是表达出对实现中日首脑会谈的强烈意愿,甚至展开“积极攻势”。那么,日方为何急于改善中日关系?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四。首先,日本“近邻外交”陷入困境。众所周知,日本外交的重心在亚太地区,然而安倍却高调推行的“地球仪外交”,对身边的中国等近邻装作视而不见。实际上安倍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牵制中国,另一方面更是在为渐显颓势的日本造势,避免日本被国际社会所忽视。但结果是,安倍非但达不到牵制中国的目的,在对朝和对俄关系上,日本也未取得重大进展。此外,日本还担心东北亚的“中美日合作”被“中美韩合作”所取代,使日本陷入边缘化和孤立的境地。 其次,美国敦促日本改善邻国关系的“压力”。日本虽为美国亚太最重要盟友和战略据点,但美国不愿看到日本在领土和历史问题上过于激化同中韩等邻国的矛盾,搅乱其东亚战略部署。安倍清楚,改善中日关系已成为强化日美同盟的重要前提。日本国内一些人也担心若日本与邻国关系再恶化下去,必然损害日美同盟关系,因而力促安倍实现与中韩的首脑会谈。 第三,安倍急于改善中日关系有其政治企图。安倍的如意算盘是,一旦实现中日首脑会谈,缓和甚至冰融中日关系,不仅有助于改变日本地区“麻烦制造者”的形象,而且可以减缓美国促其改善邻国关系的“压力”。安倍急于实现中日首脑会谈,更有为今后再选连任做准备的政治考虑。倘若能妥善处理中日关系,则有益于国内选民对自己执政能力的评价。当然,在TPP谈判和联合国“入常”问题上,安倍也需要“中国筹码”。 第四,国内经济考量。安倍政权最大的课题,莫过于使安倍经济学获得成功。安倍自身虽对外交、安保以及修宪问题情有独钟,但其政权的命运却系于安倍经济学的成败。如果安倍经济学失败,不仅严重打击日本经济,也会严重动摇安倍政权基础。而安倍很清楚,要想重振日本经济,必须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必须借助外力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活力。在美欧和多数新兴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安倍经济学风险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发展中日经济合作,成为日本政府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而且,安倍正面临着日本经济界要求改善中日关系的巨大压力。(作者:黄大慧 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