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上海市宝山区对口帮扶维西县10周年之际 今年春节,维西县康普乡康普村甲马洛村民小组文艺表演队以上海宝山区帮助建设饮水工程为素材,用瓦器器的艺术形式向观众献上了一个自编自演歌舞精彩节目,歌中唱道:“我们相距千里,但我们却近在咫尺;我们不是亲人,但我们胜似亲人……” 相隔千里却近在咫尺,不同民族向着同一梦想,心手相连走向未来。这就是沪滇对口帮扶凝结起来的“上海情·维西梦”。 圆了安居梦 当汽车行驶到在香维二级公路塔城镇川达村迪夏段时,一个弥漫着现代气息的新农村映入眼帘:一幢幢小洋楼鳞次栉比,楼顶上,家家户户安装了太阳能,村子中间的道路两旁是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门前的花台上花团锦簇。 “想不到我儿时能住平顶房的梦想如今成了现实;想不到我们这么快就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想不到离我们千里之遥的上海市人民就像亲兄弟般帮助我们战胜困难,过上安逸的生活。”快人快语的傈僳族女青年蜂志芬一下子说出了三个想不到。 蜂志芬家今年春节前搬进迪夏移民点新居,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蜂志芬的婚礼选择在搬进新居的第三天举行。与过去相比,蜂志芬家不仅居住条件改善了,而且,像城里人一样看上了数字电视,厨房里全是“带电”的用具,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一应俱全。 吃水不忘挖井人,从杈杈房搬进小洋楼的迪夏群众打心底感谢上海市宝山区的亲切关怀。 迪夏村民小组群众原居住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带,加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该村民小组出现“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一句话,就地开发扶贫既不能使该村民小组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更不能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朝着实现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上海市宝山区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维西县扶贫干部的艰苦奋斗,建成了迪夏生态移民点,让迪夏群众过上了新的生活。 同样的喜悦溢满后箐群众的心头。上海市宝山区援建的叶枝镇叶枝村后箐生态移民点就要竣工了,即将住进小洋楼的65户傈僳族群众无不感到欢欣鼓舞。 清泉润心田 帮助贫困山区群众实现通水、通电、通路的梦想,是上海市宝山区努力目标—— 康普乡甲马洛村民小组是一个山高坡陡,经济文化落后的傈僳族山寨。过去,群众过着背水吃的日子,一家人每天用于背水的劳动力在两个以上。像城里人一样用上自来水是甲马洛群众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市宝山区的帮助下,我们村结束了背水喝的历史,打开水龙头,清幽幽的山泉水流进家家户户,现在太安逸了。”村民余光辉的话表达出甲马洛群众的心声。 上海市宝山区对口帮扶的步履坚实地留在傈家山寨,幸福的笑容写在各族群众的脸上。2004年到2014年的10年间,上海市宝山区投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328万,改善了帮扶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摘掉贫困帽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脱贫产业 培育特色产业,让贫困山区群众持续增加收入,是上海市宝山区始终不渝的追求—— 水通了,路通了,电通了,还要考虑产业培育。上海市宝山区在帮扶工作中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心贴近困难群众,脚步走进贫困山村,精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精准规划和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精准验收产业发展项目。 “去年,我们家在上海宝山区产业扶持资金的帮助下,种植了3亩川乌,收入6100元,人均收入比去年增加了400多元。今年,我们家川乌种植面积达到4亩,收入将进一步增加。”哈达村民小组的和翠莲说,“再这样干上两年,我们家就脱掉贫困帽子了。” 诚如斯言,上海市宝山区瞄准靶子,按户施策,把产业扶贫项目精准到户,实现“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促进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加。 据统计,10年来,上海市宝山区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133万,帮助贫困村建设中药材、核桃、养蜂、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 扶贫先扶智 维西广大贫困山区的贫困除了受制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外,更受制于广大贫困群众的观念和科技文化素质。上海市宝山区在帮扶工作中把“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的理念贯穿于整过扶贫攻坚过程,加大智力扶贫力度,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谈到上海市宝山区的智力扶贫时,傈家山寨无公害蔬菜种植户付云强感受颇深:“前年,上海市宝山区的农技专家来到我家的蔬菜大棚里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科学施肥、除虫,解决了长期困扰我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益,增加了收入。” “在上海两个周的学习,视野宽阔了,致富的本领增强了,受益匪浅。”这是参加2014年上海市宝山区组织的第二批人力资源培训班全体学员的心声。 2014年5月,维西县30名农业产业带头人参加了由上海市宝山区合作交流办和宝山区委党校联合举办的为期半个月的培训班。培训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把理论讲授和现场教学相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学了管用,尤为重要的是学员亲眼目睹了发达地区的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后,找到了差距,产生了强烈的“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这一年,维西县选送了两批次产业带头人赴上海培训。 上海专家走进维西传经送宝,科技星火照耀傈家山寨。“听了上海专家的讲座,长期困扰我的技术难题解决了,致富的本领增强了。”维西县永春乡永春村致富能手霜树樱在谈到学习体会时如是说。 2014年9月20日,维西县部分农村致富带头人及涉农部门技术骨干培训班开班,来自上海市宝山区的郝春燕等3名专家为70名学员作了题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现代设施蔬菜的发展及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专题讲座。为了使教学贴近维西实际和学员实际,上海专家刚刚抵达维西,便深入到傈家山寨保和镇龙爪箐现代农业蔬菜基地调查研究,掌握维西县农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上海专家认真撰写教案,力求让学员愿听、爱听、听了管用。这次培训是上海市宝山区对口帮扶维西县的合作项目之一。 资金来了,项目来了,更重要的是干部来了,贫困山村的人力资源库慢慢建立起来。10年来,上海市宝山区专家的脚步踏遍维西山山水水。10年来,上海市宝山区投入人力资源培训资金292万元,共培训3800多人次。 缓解就医就学难 上海市宝山区时时刻刻关心着维西贫困山村孩子的成长—— 去年7月11日,上海市宝山区给维西县民族小学捐赠体育器材。“我们学校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上海市宝山区的大力支持。”维西县民族小学校长赵东波在捐赠仪式上说,“我代表民族小学全体师生衷心感谢上海市宝山区给予我们的亲切关怀。” 10年来,上海市宝山区情系维西教育,关注下一代的成长,派出骨干教师到维西支教,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留在维西,提供机会让维西骨干教师到上海“取经”;投入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捐款捐物救助贫困学生。 据统计,2004年至2014年,上海市宝山区投入资金840万元,扶持维西县教育事业发展。 上海市宝山区始终惦记着维西群众的就医难问题—— 今年5月23日,上海市援滇医疗队在维西县巴迪乡义诊,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当天,专家组为巴迪乡各族群众义诊1000多人次,发放价值10多万元的药品。据上海专家组负责人介绍,通过义诊,发现当地群众因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诊断,乱用药品的情况比较突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这是上海宝山区卫生扶贫的一个缩影。每年,上海市宝山区都制定帮扶维西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划,每年都派出卫生专家开展义诊活动、举办培训班、手把手传授医术,提高维西县卫生工作者的素质。10年来,上海市宝山区投入医疗卫生资金392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维西县医疗卫生机构的条件,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抓铁留痕作风硬 扶贫攻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啃掉这块硬骨头需要过得硬的作风。 沪滇对口帮扶绩效考评工作小组对维西县2014年沪滇对口帮扶项目进行了抽评:维西县对口帮扶项目得分为98分。 取得这一良好成绩靠的是上海宝山区干部抓铁留痕的硬作风。正是靠着这种的作风,上海市宝山区援建的项目达到:建设一项长期发挥作用一项的目标要求。 脚上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群众。“我最佩服上海干部做事情的那种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精神,每一个项目从选点规划到检查验收都要亲力亲为,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从事扶贫工作20多年的塔城镇扶贫干事张俊春深有感触地说,“上海干部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崇山峻岭中的康普乡甲马洛村民小组傈僳族农民余志华说:“为了建设我们村的饮水工程,上海宝山区的干部四次来到我们村,步行6公里多查看水源,踏勘搞规划,建设过程中实地检查工程质量,建成后认真验收。” 10年来,上海宝山区帮扶维西实施了178个项目,直接受益群众3.8万人。 “真心实意扶贫,实实在在帮扶,踏踏实实干事,俯下身子为民。”这就是上海帮扶干部镌刻在维西县各族群众心中的形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拔掉穷根,需久久为功。到目前,维西尚有5.7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县农村人口的40%左右,扶贫进入攻坚拔寨期,扶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 “国际大都市上海和祖国大西南边远贫困的维西县同饮一江水,共筑小康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上海宝山区的帮助下,维西县各族人民一定能够实现与全国全省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维西县扶贫办主任张宗仁的话表达出维西县各族群众的心声。 “上海情·维西梦”,同一个梦想把上海市宝山区和维西县各族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心手相连的上海市宝山区与维西县各族群众一定能打赢扶贫攻坚战!(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