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内让574万贫困人口脱贫 云南怎么做?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14 09:27:55

12月10日至11日,云南省委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在昆召开,会议吹响了云南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交卷”时间仅剩5年。云南作出庄严承诺:“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贫困地区都不掉队、一个兄弟民族都不落伍、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落下,与全国同步全面建康社会。”

承诺的背后,是“到2020年我省脱贫攻坚的目标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揩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现行标准下全省57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鄯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宏伟目标。

这意味着,在“十三五”全面小康的决胜期,云南必须打赢一场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战的困难到底有多大?攻坚获胜的信心来自哪里?

未来5年要啃下哪些“硬骨头”?

88个贫困县、476个贫困乡、574万贫困人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囝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切实加大组织力度、工作力度和推进力度,千方百计促进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1014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57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7。1%下降到15.49%;预计今年还将有100万以上贫困群众脱贫;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底的3109元增加到2014年底的6314元,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事业有了明显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明显加强,挟贫开发工作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向加快发展、单点挟贫向整体推进、“大水漫灌”向精准脱贫、“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无章可循向依法扶贫、被动脱贫向主动致富的可喜转变。

成绩耀眼,不过,云南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这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

由于受自然条件、市场情况、政策因素、区域环境、发展机会、个体素质等致贫因素的影响,我省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社会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仍然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脱贫任务艰巨繁重。

按照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截至2014年,全省还有574万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二位,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口还有120万人,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全省有88个贫困县、476个贫困乡、4?77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超过50万的有3个州市(昭通133.67万、曲靖79.96万、红河71.64万),超过20万的有2个县(会泽38.5万、镇雄34.5万),迪庆、怒江、文山、临沧4个州市所辖县都是贫困县,少数民族特别是“直过”民族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这些“硬骨头”为啥“最难啃”?

难就难在任务重、时间紧,必须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任务;难就难在致贫原因更加复杂、贫困问题千差万别;难就难在贫困问题与发展问题、生态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通盘谋划、统筹解决。

如何打赢?云南又有啥大招呢?

精准脱贫引擎咋造?

“大水漫灌”换装“五轮驱动” 精准“滴灌”

在短短5年时间里,让云南57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

那么,精准脱贫引擎咋造?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唯有聚焦“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核心问题,开准“药方”,精准脱贫拔“贫根”,才能让云南574万贫困人口同圆小康梦想。

实施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的“五个一批”工程,“大水漫灌”换装“五轮驱动”,精准“滴灌”,让精准扶贫有了明确的战略思路。

“我省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尤其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更需要提高扶贫的精准度,逐村、逐户开展扶贫。”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赵立雄看来,扶贫的政策措施要精准,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谋划,找准措施,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在产业扶贫上,要因地制宜把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做大做强富民产业。同时,扶贫要先扶智,要加速提高贫困群众文化程度和技术素质,在巩固好义务教育得同时,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双柏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明峰认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围绕目标找方法,按照“远抓教育、紧抓生产、常抓生态、急抓社保”的思路,把“五个一批”工程实施好。

“迪庆基础薄弱,起点低,交通网络比较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发展,只有基础设施先行,迪庆发展才有希望。”迪庆州委副书记、代理州长齐建新表示,扶贫首先要交通扶贫,其次要进村入户做好调查研究、摸清贫困情况,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做到精准扶贫。

“开展扶贫工作要投入感情,要情真意切。临沧地理区位和资源都与别不同,扶贫也要找到自己的个性,摸清情况,对症下药。”临沧市市长杨浩东表示,临沧要做的就是以县为主,整合所有资源,建立扶贫大数据摸清底数,做到一村一册甚至一户一册。同时,将临沧实际与政策对接,分块研究算清总账,把精力财力花在刀刃上。

脱贫攻坚这战咋打?

“超常规”施“非常之策” 提速“冲刺”

“干非常之事,有非常之策”。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没有出路,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在超常规施策上下硬功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省574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摘掉穷帽,时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立下的军令状,向全省4700多万做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全面实现,没有退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超常的举动,需要有超常的支撑。

省级财政2016年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比2015年增加1倍以上,并逐年保持较大增长;

实行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四级联动,确保每一个贫困县都有领导挂联,每一个贫困乡(镇)、贫困村都有领导和部门(单位)挂包,每一户贫困户都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对我省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州市和贫困县党政负责同志,要大幅提高减贫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指标中的权重,切实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

......

昌宁县县委书记苏格非表示,做好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将围绕两个重点来推行精准扶贫工作,一是围绕“新房、新村、新景和新产业、新生活、新发展”目标,来推进全县的异地搬迁工作,三年时间让近5000户,27000人住进新房;二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培育,做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让贫困地区通过产业脱贫。

“以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积极群众积极性,全力以赴打赢扶贫攻坚战。”泸西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段颖介绍,围绕“精准扶贫”要求,县委根据前期摸底情况已制定了具体“作战计划”,今年实现减贫7300人,2016年、2017年、2018年将分别力争减贫8000人、8000人和7300人,同时最后9000人左右进入社会兜底范畴,2018年力争实现泸西县脱贫摘帽。

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刘光溪认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的原因除了环境条件、教育文化、和历史原因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贫困”,即金融机构、产品、资金、服务和机制的缺失和薄弱。

“要在全省88个国家贫困县和7个省级贫困县逐步建立、完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三农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助力扶贫攻坚。”

“让全省574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摘掉穷帽”,这是一言九鼎的承诺书,也是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一场脱贫革命,正在引爆云南。

让云南无贫困,让人们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这是省委省政府的期待,也是广大人民的心愿。

如今,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4700万云南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全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云南网)

责任编辑:赵德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