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乐村:一曲“阿尺木刮”舞活一个传统村落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29 09:36:32

一座傈僳族传统村落,因为一支“阿尺木刮”歌舞声名远播。也因为这支“阿尺木刮”,带动了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兴起。11月22日,我们前往澜沧江东岸云岭深处的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采访。

当同乐大村展现在眼前时,只见连片的傈僳族民居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是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傈僳族村寨,居住着137户598人。村里广场旁,在维西县文体广电局投资80余万元建设的民族文化陈列室,人们可以详细了解傈僳族独特的民族服饰、古老的生活用具以及傈僳族音节文字的发明史。同乐不仅是云南省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还是国家级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木刮”的发祥地。

“2006年5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云南省传统文化保护区,2011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2012年1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副镇长罗春明介绍同乐村傈僳族文化如数家珍。

同乐村傈僳族群众世代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发祥于此的歌舞“阿尺木刮”就是模仿山羊的声音、动作,表现游牧生活的场景,表达着人们热爱、向往大自然的质朴情感。为此“阿尺木刮”也称“山羊调”。作为傈僳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阿尺木刮”以其独特性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被收入《中国民族歌舞集成》。2012年6月12日,“阿尺木刮”作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演出节目,令全国电视观众为之震撼。今年10月20日又参加了全国第五届农村文化艺术节。

为了让独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变成傈僳族群众增收的财源,同乐村确定了“文化兴村、产业强村”发展思路。在省州县35万元资金扶持下,2013年启动了包括“阿尺木刮”、傈僳族民居、服饰、饮食、音节文字在内的云南文化传承示范村“土风计划”。2014年,以党总支+特色产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同乐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开发文化产品,并以村里1名省级、4名州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基础开办传习班,进行民族歌舞、服饰、饮食培训。如今同乐大村有了40名专业表演人员和40多名业余表演者。今年组织了数十场表演,并应邀到香格里拉、重庆、成都、北京等地演出,带动群众增收10余万元。

“下一步,同乐村将着力打造以傈僳族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罗春明告诉记者。 (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