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护生态环境 践行绿色发展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08 09:20:14

[喜迎党代会]云南:保护生态环境 践行绿色发展

石林小密枝辣椒 生态农业

[喜迎党代会]云南:保护生态环境 践行绿色发展

美编 张维麟 制图

[喜迎党代会]云南:保护生态环境 践行绿色发展

中药材种植

云南天蓝、水清、山绿、生物丰富、人与自然和谐、空气质量优良,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也是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亮丽名片和宝贵财富,也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省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转方式 产业兴可持续

近几年,我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态、绿色”成为“走出去”的法宝。与此同时,我省同样面临着与国内其他省市一样的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省九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现代农业生态发展之路,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澄江县已经成为蓝莓生产基地,“临水而缺水”“临水如何保护水”等问题被一一破解,成为我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模本。云南万家欢集团澄江蓝莓庄园工作人员代梅芳告诉记者,澄江高西社区农业节水减排试点以前,每天在地里负责浇水的工人就要五六人,粗放的用水也不利于蓝莓品质。现在,采用精准灌溉,不仅节约了用水量,还使人工成本大大减少,在旱季一个人就能管理所有土地,蓝莓挂果品质也得到大幅提升,口感浓郁。通过试点项目,实现了当地农民增收减负、企业增收增效、政府节水减排等效益,项目区内每年农灌节水38万立方米,节水率达49.9%,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156.8吨,减少污染物入抚仙湖12.2吨。

冬虫夏草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特产。高强度的野外采集不仅使冬虫夏草的天然分布区越来越狭窄,而且对产区的自然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为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迪庆州明令禁止在草原采集冬虫夏草的虫蛹,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把草地保护及利用与农牧民的需要相结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使当地草原生态明显改善的同时,牧民收入也未受到影响。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近几年,我省开展了高原湖泊农业源污染防控技术示范和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高原湖泊,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开展高原湖泊农业源污染防控技术示范区建设。与此同时,2008年紧急启动薇甘菊防控工作以来,我省通过在德宏等薇甘菊集中爆发、严重危害地区,举办综合防治示范样板,进行集中灭除,采用清除和阻断的措施,阻截薇甘菊的扩散、蔓延。目前,薇甘菊发生区域由7个州(市)压缩到3个州(市);农田地发生率由防控前年增长114.08%变成现在年减少14.3%;挽回甘蔗、香蕉、柠檬、咖啡、茶叶等各类农作物直接经济损失6565.24万元,减少生态经济损失11.9亿元。

省农业厅负责人表示,保护好云南独特的生态环境,才能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创造良好的空间,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好 农村美农民富

从“口袋村”变成“富裕村”,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仙人洞村找准发展路径,打造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依靠丰富的山水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农民年收入上百万成为现实。“推倒脏乱差的农舍,一栋栋彝族风情建筑拔地而起;铲去污水横流的乡村小路,地下管道合理布局的街道舒适整洁……现在全村新增床位2600余张,全部投入接待,预计每年实现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仙人洞村村长范成元告诉记者,如今,仙人洞村196户家家都做起了旅游生意,不仅全部顺利脱贫,还快速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我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通过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和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在昆明、丽江、保山等8州(市)50个自然村开展了以家园清洁、田园清洁和村级公共清洁设施建设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共投入资金2195.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83.5万元,省级整合资金295万元,县级及村民自筹资金1417万元,覆盖农户1万多户,受益人口达3.7万人,示范村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和生活垃圾处理利用率均到达90%以上。

自2013年财政部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省共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01.5亿元,实施了1361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其中,88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实施项目986个,占项目实施总数的72.5%。美丽乡村建设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有效带动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发展,为群众提供就地就近就业和创业机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如:腾冲市固东镇银杏村3年累计接待游客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1元,较2010年增长2.6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原先的726户减少到9户,贫困人口从2520人减少到39人。

专家声音

云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起点应该是: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要完成国家赋予云南保护生态的光荣使命,云南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大力推进“美丽云南”建设。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教授、经济学博士 谭鑫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无论是从治理理念、治理手段还是治理目标上,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生态与环境保护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维持、修复与阻止恶化,而是要求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和优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兼顾保护与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省环境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郭慧光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能割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然而,发展太快,生态环境无法承载,这样的发展不可持续。只有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在稳增长的同时,狠抓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驱动新经济发展,才能从体制机制上消除绿色发展的障碍,也才能根本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郭树华

从客观现实来看,云南省水资源基本特征依然没有改变,“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水情依然存在。 未来的五年,是全省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冲刺阶段。新时期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加快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转变用水方式,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保护,健全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 李伯根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相关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或者学术机构甚至企业,而必须激发公众的有效参与。加强资源环境国情、省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绿色消费的自觉意识,一点一滴践行绿色发展路径。

云南省湿地保护发展协会会长 肖雪冰

云报全媒体记者 胡晓蓉 杨抒燕 王淑娟 整理

短 评

主动作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破了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指明了发展和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绿水青山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没有美好的生态环境,难言百姓的幸福生活,更谈不上高质量的发展。以生态立省的云南懂得绿色的珍贵,靠生态强省的云南深知绿水青山之于富民强滇的重要意义。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全省上下一盘棋,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全省各级相关部门坚持把中央、省委及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讲话精神、指示要求与全省环保工作实际相结合,做到认识到位、领会到位、贯彻到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坚持点面结合全覆盖,城市、乡村,空气、水体、山林、土壤等全面覆盖。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低效林改造和陡坡地生态治理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环境监管,对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的行为严厉查处。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与时俱进,发展理念不断更新。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战略不动摇,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全省上下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坚决维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擦亮“绿色发展、美丽云南”这块金字招牌。把生态环境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云南正在坚定不移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胡晓蓉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