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让此里卓玛家过上幸福生活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2-02 12:02:45

(全家福)

走进75岁此里卓玛奶奶家,见到两层的藏房诺大的客厅里陈列着许多木质工艺品、各种厨具擦得闪闪发亮。

此里卓玛展示藏装,百褶裙是她20岁时的嫁妆。

他们一家几代人制作销售木质品过上幸福生活。

传统的糌粑盒。

创新制作的糌粑盒和盛放猪头肉的大盘。

2017年12月下旬,记者在德钦县奔子栏镇子仁村民小组此里卓玛家采访时见到,两层的藏房宽敞明亮,诺大的客厅里陈列着许多木质工艺品、各种厨具被擦拭得闪闪发亮。已过古稀之年的此里卓玛一边为我们讲述着他们一家人的传承故事,一边感慨家庭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

此里卓玛家一共有9口人,四代同堂,其乐融融。此里卓玛在传承锅庄技艺的同时锻炼了好身体、提高了精气神,儿子和孙子通过传承木质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增加收入,全家靠“传承”过上了幸福生活。

此里卓玛的锅庄传承情结

此里卓玛从小深受能歌善舞的母亲影响,16岁时,她的锅庄技艺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常常被附近村民邀请到婚礼上跳锅庄,一直到69岁,她都可以跳通宵锅庄。“我和子仁村81岁的格茸卓玛、79岁的扎史卓玛是民间锅庄舞传承人。在婚礼上的唱词主要是祝福新人幸福的;节庆上则相互祝福,庆祝丰收等内容为主。在子仁村,除了锅庄,还跳情舞,情舞的舞步、唱词更活泼、形式自由。”此里卓玛说。

近年来,由于上了年纪加之患有白内障,此里卓玛不再像从前一样有精力跳通宵锅庄了,她们便开始教授年轻人学唱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祝福等方面的唱词,使得不少年轻人基本掌握了简单的唱词, 可以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对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我们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喜欢学锅庄唱跳,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把所掌握的锅庄文化很好地传承给后人。”此里卓玛一边说着一边特意穿出20岁出嫁的嫁妆——传统的奔子栏藏族服装,为我们现场表演了锅庄。

几代人制作销售木质品过上幸福生活

除了此里卓玛热衷于锅庄传承,他的儿子、孙子也通过木质手工艺品加工让家人过上了好日子。在公路边的德钦县奔子栏镇木兰藏族木质手工艺品销售店,我们见到此里卓玛的儿子伍斤,50岁出头的伍斤正在用抹布擦拭各种木制品上的灰尘,并向我们介绍各种工艺品的用途。他拿出一个圆形的木盒说:“这个叫‘古巴’,分上下两部分,可以放糌粑面、酥油、茶叶等,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出门必须带的工具之一,还可以分开当饭碗、菜碗。我家的糌粑盒是在迪庆传统的样式上,融合其他藏区的样式上进行改良和创新制作的,根据不同客户需要,我们对上盖进行改良,让其更实用。”

伍斤指着地上比较扁平和宽大的木盆说:“这是西藏等地区过节时盛放猪头肉的大盘,平时可以用来放水果、瓜子等,根据制作材料不同,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我从15岁开始,就跟着爸爸一起学做木工,过去没有电,制作时必须两个人合作,一个人脚踩机器,另一个人手工操作,一个糌粑盒,有时候需要做几天。现在,我和儿子两人,每年从外地买回五角枫、杨木、桦木、红木等,以每天150元还包吃住的待遇请小工,一年可以制作几万件成品,近几年,家庭纯收入在30万元左右。”

在紧邻小卖部的作坊内,伍斤29岁的儿子斯那旺堆正娴熟地操作着机器,给糌粑盒子打磨滚边。他说:“我13岁就开始跟父亲学做木工,现在我们家的木质工艺品大多由父亲初加工,由我进行精加工,完成成品。我们家的货物主要销往拉萨、林芝、稻城、乡城等地。有些产品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定制。目前,我家制作和销售过最贵的产品是木宝(树瘤)制作的木碗,由于这个原材料很少见,一个可以卖到10000多元。还有杜鹃花木制作的糌粑盒,可以卖到3000至4000元一个。现在家里主要生产10多种不同规格盒样式的木碗、糌粑盒、茶盒、大木盘等。我们一家几代人依托这项民族文化技艺生存,过上富裕的生活,现在我儿子对木工制作很感兴趣,经常守在我身边看我做工,我希望孩子们也会把这项技能传承好。”

此里卓玛说:“现在国家政策好,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藏区百姓都住上新房,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摆放几件像样的木质工艺品,所以生意越来越好。镇上还开办了学前班,大重孙子不仅可以就近读书还可以享受高原农牧民生活补助。我们看病大部分药费可以报销,现在的农村人,只要团结勤劳,踏踏实实,日子是越来越好过啦!”

此里卓玛家的幸福生活只是子仁村民生活常态的缩影,该村民小组有27户165人,其中9户拥有自己的作坊和销售渠道,几代人多年来从事着藏式木制工艺品加工销售,每年每户还聘请同村村民进行生产加工,木制品加工已经成为该村民小组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该村民小组只有一户因残疾致贫的贫困户,大多家庭通过勤劳致富,早已脱贫,正健步迈向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施学群 此里取次 杨勇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