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的民族服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3-27 16:25:19

——记提美和她的藏族传统手工艺服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成衣。

 

 提美正在制作民族服饰。

 

小巧可爱的手工艺品。

女儿次里拉追已经是提美的得力助手。

制衣过程客人可以全程参观、拍照。

 “年前参加了南亚博览会,回来几天又去意大利米兰参加全世界的手工艺品展览,所带的展品都脱销了,我们的藏族服饰及手工艺品受到外国朋友的热烈欢迎。”牛气冲天的话语来自金沙江畔奔子栏镇的提米。

 提米,现年53岁,自小学习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如今已经成为州级的民族服饰制作传承人,2014年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授予“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由提美纯手工制作的藏族服饰两套因具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收藏。近年来,提美已经成为德钦县的名人了,先后两次参加云南省举办的博览会,参加了在尼泊尔举办的南亚博览会,以及在米兰举办的国际手工艺品展。

 一门心思 从艺37年

 “上世纪80年代,我十几岁时就到西藏拜洛桑尼玛老师学习服饰制作技艺,3年里,老师倾心所学教我,我也算是学成还乡了,从此就开始制作当地的民族服饰,至今已经37年了。”说起手艺,提美和记者聊了许多。那个年代,能走出去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交通不便、信息匮乏。但是提美在父亲的带领下成了一个例外,父亲曾经是一个商人,经常走南闯北,也因此,提美跟着父亲不仅走到了西藏,而且学成了手艺。

 也是因为手艺,她和老公走到了一起。老公以前就是裁缝,也有一定的手艺根基,一来二去,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两颗心走到了一起。

 记者看到,在她家的楼房一层,是一个售卖服饰的门面,里面的货物大多都是自己生产的民族服饰,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当地藏民,随着旅游业的日渐发展,提美服饰的顾客多了许多外来的游客。因为她家的房子就在奔子栏镇的老街中心,许多游客也走进店里挑选艳丽的服饰,也许对于游客来说,他们不仅仅是来挑选衣服,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民族服饰当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一件工艺的成品,需要手艺人日复一日的技艺沉淀,37年的潜心积累,使提美服饰在当地颇受欢迎。

 尊重传统 勇于创新

 藏族传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一副图案,每一个剪裁,都浸透着传统的文化,图案寓意着祝福和吉祥。“我们这些衣服上的图案都有严格的传统,比如这个吉祥结图案,在剪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必须在衣服的正中央,若是稍微有些歪了或者在缝线夹缝里,就会看成是不祥,别人也不会买。”提美边忙活边向记者介绍衣服的做法。

 这两天,她正在赶制来自江对面四川省一个学校的订单,据说一次订了100多套。她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知名度的提升,她的服饰基本供不应求了,除了订单式的生产,她的门店里的服饰销路也不错。

 一个人忙不过来,女儿次里拉追高中毕业后就帮着母亲经营,如今,机灵的女儿也学到了母亲的手艺,“母亲的七八成手艺我都可以做了,要达到十成还得加强学习。”今年24岁的次里拉追说。她看到了旅游市场的发展、手工艺品热销,设计制作了一套藏族服饰工艺品——8个形态各异的小木偶穿上不同藏区的藏族服饰,煞是好看。她还特意根据市场需求制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葡萄酒瓶衣,艳丽中透着高雅。此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钥匙扣等小饰品。据说销路看好,特别是在米兰参展时,所带的上百个样品全部脱销。

 发展壮大 不忘乡亲

 对于有着几十年手艺的提美来说,做服饰早已经是驾轻就熟了。为了使民族文化传承下去,2013年,她注册了“提美藏族传统手工艺服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规模大了,需要更多的人手。提美除了将自己的手艺传给女儿,还传帮带邻里乡亲,带着村民传承技艺共同致富,村民取次有做藏族头饰的技术,她就教取次专门做头饰,隔三差五上门指导技术,并把好质量关,同时要求她订单式生产,产品由提美的公司负责销售,她的公司也常年招收工人制作服饰,提美和她的公司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使了一大帮村民从中受益。

 “提美大姐不仅教授我技术,还给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现在我一年下来制作的头饰也不下200套,每个月都有了几千元的收入。”取次说。像取次这样的订单式的“徒弟”也有一些,她们也经常上门找提美“取经”,提美也悉心教授,从不掖着藏着。在教授她们技艺的同时,大家也创造了财富,她自己的公司也从中受益,互利互惠的用工关系得到了大家的欢迎。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提美公司的订单供不应求,一年的产值达到上百万。

 “奔子栏藏族服饰具有独特性,它与周边藏区的服饰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女子的装束独具特色。提美的服饰制作技艺已经成为了奔子栏的一个文化品牌。我们镇党委政府也非常注重培育这些具有特色的民族绿色产业,赋予旅游业文化内涵。目前我们开展了多次锅庄文化的传习活动,接下来我们正在筹备手工艺培训,以使像提美这样的有手艺的带头人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奔子栏镇镇长林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江初)

责任编辑:安永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