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册账本 一首首史诗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9 09:14:04

——老会计胡月华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故事

编者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激发了农村生产力和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此,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大山深处的中兰永村民胡月华保存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账本,为时代留住了一个实物,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奇迹。

 胡月华(左一)一面翻阅账本一面讲述中兰永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故事。

“这是1981年的账簿,当时,中兰永有16户64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人均分到干地8.4亩、水田1亩。”维西县保和镇兰永村中兰永村民小组老会计胡月华,一面翻阅账本一面讲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故事。

今年75岁的胡月华,1961年参加工作,在维西县基社从事会计工作,由于家里孩子多、媳妇多病,1976年退职回家,担任小队记分员、会计。2006年,由于年纪大、视力不好,主动提出改选。他在中兰永服务30年,亲身参与经历了“大集体、大锅饭”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的经过。

胡月华保留的账本时间跨度从1976年到2006年,记录了中兰永30年的土地、村民收入、人口变化和民生建设,部分年份的账本被人借走至今未还。

“1980年初,开始宣传中央‘两包到户’政策。”胡月华讲起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情况,“当时,大部分群众欢迎改革,希望有土地经营权,但不敢大胆表露出来。部分群众害怕政策变化,也不敢表露自己的意见。”

1981年10月至11月,维西县委派出工作组到永春公社兰永大队进行包交提留责任制试点,然后在全县普及推开。

工作队进村后,分组到各生产队开展工作,并从各生产队(村民小组)选出群众代表与记分员、会计、队长一起组成领导小组。白天,领导小组成员到田间地头宣传政策,夜晚,挨家挨户做工作。

“县里派到我们生产队的工作队员叫赵耕传,吃住在我家。”胡月华说,“为了消除群众顾虑,我们带头加强学习、讨论分析国家政策,再出门宣传,做群众工作。”

在走访和座谈中了解到,干部群众存在的顾虑主要有:一怕搞了包交提留后,偏离社会主义集体化方向,走回头路;二怕党的政策有变化,不想反复折腾。广大干部群众对“包产到户、包交提留”的社会主义性质认识不足。

领导小组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党的政策宣传,让群众明白“包产到户、包交提留”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种责任制形式,“包交提留”不是“散伙”、不是“单干”,集体仍然是社员的靠山;让群众明白,由集体经营改变为社员个体经营,只是经营方式的改变,而不是集体经济性质的改变。

工作组一面宣传政策,一面开展分田分地工作,力求在兰永大队试点工作中,摸索出“完善包交提留责任制”的经验和模式,为全县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据维西县档案局收藏的《以建立合同制为中心完善包交提留责任制永春公社兰永大队试点总结》记载,当时,维西县派驻兰永大队(兰永村)工作组配合党支部开展工作,首先用党的政策统一党支部和生产队干部的思想认识,召开大队大会,交流阶段工作经验,召开分片及生产队会议,宣讲学习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党的政策,并联系实际,反复讨论,统一思想。

经过深入广泛的宣传,到1981年11月中下旬,承包合同落实到户,土地、牲畜、经济林木、集体财产等承包工作基本完成,并签定了合同书。

在分田地、牲畜和经济林木时,兰永大队部分生产队发生了一些矛盾和纠纷。

“有些群众认为,今后各干各的了,部分生产队出现了手长的拉牛、嘴巴硬的多分好地、没本事的拉只羊、劳动力多的抢收核桃、乱砍经济林木等情况。”胡月华说,“中兰永生产队吸取教训,采取了先按人口换算人均土地面积,然后连片分土地,让各家根据人口抽取相应的地块,避免了纠纷。”

在具体工作中,要求党员和生产队干部发扬风格,先让群众抽签;遇到面积多一点的,生产队干部和党员要让出来。胡月华说:“这样,我家的水田就没有达到人均1亩的标准。”

据《维西县志》记载,1980年,在全国形势的推动下,维西县开始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但各级领导和群众存在顾虑,当年7月中旬,全县实行包产到户的仅有28个生产队,共424户2138人,占生产队总数的2.5%。8月,维西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云南省委关于农村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专门讨论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出现问题。

维西县主要采取4种形式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一是包产到组,联系产量计酬;二是作业组分组包干作业,对生产队实行“三包”,以作业组为单位进行分配;三是生产队对劳动力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报酬、定时间的小段分工;四是实行包产到户,其中,一种是包产到户统一分配,另一种是由户包交提留。1981年1月,全县1099个生产队实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制。其中,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有509个生产队,占总数的46.4%;包工到组及作业组实行大包干的共159个生产队,占14.5%,两项合计668个生产队。包产到户共428个生产队,占39%。

当时,基层干部大多怕乱,领导干部怕犯错误。广大群众既怕党的政策会变,又怕执行不坚决。针对这一情况,维西县委狠抓各级干部思想工作。经过自上而下层层督促,到1981年7月底,全县实行包交提留的生产队增至806个,占总数的72.7%;准备在秋后实行的有222个生产队,占20%;坚持统一经营管理的有81生产队,占7.3%。

1981年年底,全县1116个生产队中,已有1100个队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占总数的98.8%;其余16个队,有11个队实行定额管理,5个队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1982年,县委组织132人的工作队,到9个公社39个大队协助完善承包责任制工作。1983年,全县1116个队完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办理签订承包合同手续。承包耕地面积总计229644亩(有30个队留有机动地),承包大小牲畜92416头(只)、经济林木162796棵。至此,维西县基本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推行工作。

兰永大队作为试点,为维西县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为全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同时,也给自己抢得了发展先机。

当时,中兰永“包交提留”合同一定7年,给担心政策多变的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激发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干好干坏不一样了。大家一改“大锅饭”时的消极怠慢,耕种普遍比往年提前完成,各家各户精耕细作、早出晚归,连农家肥也比以前放得多。秋收时,做到颗粒归仓,粮食大丰收。

胡月华的账本记载,1981年底,中兰永上交2502斤提留和2680斤公余粮。

已有35年村干部工作经历的兰永村委会副主任刘斌说,经过“六五”“七五”“八五”……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的强劲发展,进入“十三五”的今天,中兰永人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4户64人,发展到2017年底的42户149人,经济总收入1110504元,人均纯收入8770元。进入新时代的中兰永,户户通水电及网络宽带,道路硬化到家门,先后开展了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余丽芹)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