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融 守望互助

——白济汛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侧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余丽芹 发布时间:2018-09-07 10:08:43

● 余丽芹

白济汛乡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

清凉的秋风吹过澜沧江两岸,玉米、稻谷、瓜果、药材在秋露中渐次成熟,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维西县白济汛乡的村村寨寨。

在打赢“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白济汛乡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加快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群众和谐共融、守望互助,结下了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深厚情谊,长期保持了各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

各族群众和谐共融 抱团发展早脱贫

白济汛乡下辖11个村委会、166个村民小组,共有6911户、26658人。境内居住着傈僳、纳西、普米、汉等11种民族,基督教和天主教共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典型贫困乡镇。该乡施底村是白济汛乡抱团发展产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施底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267户、1003人。2012年,在村党总支的牵头下,该村成立了盛大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村193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共元黑猪”养殖,决战脱贫攻坚。2014年12月21日,合作社成功注册“共元黑猪”商标,群众有了稳定增收的产业。

“由傈僳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汉族组成的合作社社员,有的种饲料、有的加工饲料、有的饲养母猪、有的养肥猪、有的跑销售,大家分工协作,抱团发展,逐步形成一条集饲料种植——良种猪繁育——饲料加工——商品猪育肥——有机肥料利用(沼气开发、堆粪发酵)的完整产业链条和绿色循环经济,目前,已带动年出栏生猪20头以上的农户50户。”施底村村务宣传员杨建强说,合作社现存栏优质共元黑猪600余头,推广共元优质品种猪1680头,出栏肥猪1100头,实现年销售收入261万元,创利61万元,有力地带动了群众增收。

为了使各民族贫困群众都能增收脱贫,该乡制定出台了《白济汛乡关于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国家关于直过民族的特殊政策支持,通过智力扶贫、项目扶贫、产业扶贫、政策扶贫、人才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形成高半山区以养蜂及糯山药、天麻、优质水果种植为主的优势产业带;半山区以土鸡、生猪养殖为主的优势产业带;河谷地区以生猪养殖、蔬菜种植为主的优势产业带。同时,做强养殖业、中药材、经济林果、杂粮“四个产业”,培育傈家黑乌鸡、生态土猪、碧罗糯山药、生态肉牛、生态蔬菜、野生天麻等“六大特色产业” ,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产业和传统民族文化产业,让各民族贫困群众抱团发展产业,达到共同增收、脱贫摘帽的目的。

一视同仁 共享发展

碧罗村挖夺米底村民小组是个纯傈僳族村寨,大部分群众都是基督教徒。近日,村民王付队家正在地里除草,组里每户人家都派一个人前来帮忙。

“相互帮忙干活是我们村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习惯,不管是信教的群众还是不信教的群众,大家住在一个村里,都是亲戚、邻居。”王付队说。

碧罗村团结和睦的美好现状,得益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的成果。

碧罗村下辖19个村民小组,有637户、3376人,其中,在册的信教群众有938人。村内居住着傈僳、纳西、怒、汉4个民族,傈僳族群众占总人口的99%以上。过去,由于发展落后,碧罗村存在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之间不团结、不来往,信教群众因为对教规教义的理解不同而不团结、不来往的情况。

2016年,碧罗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先后投入550万元,用于道路硬化、庭院改造、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房屋外观统一等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中,我们对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一视同仁,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碧罗村党总支书记唐春华说。同时,该村还结合实际,深入教堂点和群众家中多次开展多轮傈汉双语政策宣讲,让广大群众明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都是一样的,都有权利享受社会主义发展成果,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筑牢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思想意识。

近年来,白济汛乡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中,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坚持把抓项目、育产业、强基础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传统民族特色乡村建设,着力补齐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让各族群众共享繁荣发展成果。

繁荣民族文化 丰富精神家园

“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过程中,白济汛乡始终把推进民族文化繁荣作为创建的主要内容,让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交流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白济汛乡宣传委员杨永明说。

近年来,白济汛乡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团体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由乡文化站牵头,进一步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巩固好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培育传承接班人,鼓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文化产品创作,精心组织一批反映当代少数民族群众现实生活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同时,进一步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体服务中心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建设,保障全乡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该乡每年表彰一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每年开展“感党恩 明政策 创四美 激活力 促脱贫”文艺巡演活动,用少数民族语言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脱贫攻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政策,让“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夯实民族团结和谐的群众思想基础,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实习生 师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