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2021年迪庆州“最美新闻工作者”代表激情感言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08 10:43:01

编者按:

在第22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迪庆州委宣传部在全州新闻战线开展了2021年迪庆州“最美新闻工作者”评选活动,活动得到了全州新闻工作者的积极响应。经各级媒体推荐、组织评审、集中公示等程序,和茂文等11位同志被评为2021年迪庆州“最美新闻工作者”。在此,迪庆日报选取6名“最美新闻工作者”代表的激情感言,以飨读者。

此生不悔当记者 来世还做传播人

⦾ 斯那吾吉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新闻工作者固有的坚守;“生就一双慧眼,捕捉民生焦点”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练就一支神笔,字字切中时弊”是新闻工作者的进取;“热血热心热情,写尽民间疾苦”是新闻工作者的追求;“公开公正公平,客观不畏强权”是新闻工作者的正气。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很荣幸可以用自己的镜头记录时代的变迁,也很荣幸可以用自己的文字号召人间盛情。8年的记者生涯,所流过的汗水和泪水,让我切身地感受到做记者的艰辛与痛苦。所经历的劳累、疲惫、委屈、欣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具有新闻价值的文章中。然而,当一篇篇精心采写的稿件获读者的好评时;当我的新闻作品获得各类新闻奖时;当名字成为文章的金字招牌时,心里骤然涌出的那份收获累累果实的自豪感,便犹如母亲经历了孕育和生育阵痛之后,抱着哭声响亮的孩子时那样甜蜜。而当我看到自己的文字对这个社会或者某一个人产生些许影响时,我便懂得了自己的价值与追求。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会比其他同胞更深刻地感触到这个社会的温度,也可以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增添正气与温暖。而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我们也应做好本职工作,践行“四力”,做好政务报道,发挥“喉舌”作用;更要深入基层,关注民生;还应重视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打造精品……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关注天下新闻,四处奔波采访。言辞犀利简洁,话语慷慨激昂;手握正义之笔,浓缩人间万象。此生不悔当记者,来世还做传播人。

乐为他人做嫁衣

⦾王沙沙

在从事新闻工作的11年时间里,我做过6年记者、5年编辑。编辑和记者分工不同,但身上的担子都不轻。

编辑不用像记者一样四处奔波,但工作集枯燥严谨于一身,需要把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认真阅读、斟酌好几遍,力争做到事实清楚,行文规范,不出差错,把好第一道关。因此,编辑工作需要更多耐心。虽然刊发出来的稿件没有我们的名字,外界也不认识我们是谁,但我们无怨无悔,乐为他人做嫁衣。

就拿我身边的同事来说,他们有的要对4个版面的政治导向进行把关,同时又要编写各类采访策划;有的要克服每天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的困难,坚持在岗;有的在记者人少时,几次被抽调到记者部工作,深入一线采访;有的既承担编辑工作,还要负责网络系统维护、检修,承担学习强国、云南发布、舆情等各类信息报送工作;有的经常半夜加班及时转发上级部门的各类指令;有的利用节假日回乡探亲机会拍摄融媒体短视频、采写稿件;还有的利用中午或是周末休息时间采访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对外讲好迪庆党员的模范故事,营造学党史的浓厚氛围。

不仅如此,广大编辑还积极发现身边的新闻,采写了金沙江其宗村段河道垃圾污染江水,编辑了大修厂污水管网堵塞、污水横流等监督报道。报道刊发后,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及时清理了金沙江河道垃圾,解决了附近村庄垃圾处理问题。大修厂污水管网堵塞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街面恢复了整洁,深受附近商户的好评。

我们虽然站在幕后,但在编辑过程中,也读到过许多暖心的故事,例如向活佛一生致力传承弘扬藏医药学,将藏族文化瑰宝发扬光大;赵鹤卿、余长发等老人投身革命,积极参与平息叛乱和剿匪战斗,为迪庆的发展鞠躬尽瘁;七林旺丹一生坚守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即便位居省委副书记、中央候补委员等职也没有徇过一次私,她的女儿至今生活在香格里拉市东旺乡,是一名普通的农民……非常感谢我们的记者同事常年辛苦奔波在一线,采写了许多记录时代、反映民意、引领发展的新闻作品,让我们从一字一言中了解了社会百态,感受到了生活变迁。

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我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积极发挥预备党员的作用,带头做到再认真一点、再细致一点、再严谨一点,与记者一道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新闻作品,发挥好新闻媒体举旗定向、凝聚人心、服务大局的作用。

提升自我 努力发挥新闻工作者的作用

⦾ 王建军


“最美新闻工作者”的荣誉对于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份重量级的荣誉。就在此刻,还有很多默默奋战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正在为迪庆的新闻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这里,我要把致意送给这些战友。

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很久以前并不是我的理想,曾经的我也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新闻人,但当我第一次手持摄像机,通过镜头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我就知道,这将是我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所以,努力、坚持、责任、担当是我对新闻人的全部理解。

自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就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在这12的时间里,我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热情让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电视台记者,这也是我工作生涯最大的收获。作为新闻人,我经历过很多突发事件,每一次的事件报道,我和同事们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用镜头记录,做好宣传报道。如2013年“8·28”“8·31”地震、2014年独克宗古城火灾、2018年的“金沙江堰塞湖泄流洪峰过境迪庆”等。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肩扛摄像机走村入户,用镜头记录下香格里拉市各乡镇在党和国家惠民政策扶持下的发展和变化。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同样用镜头向更多的人呈现了香格里拉人民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喜悦和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生活。

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过硬的理论素养和实操技能,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新闻工作者不单是党的代言人,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应该充当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反映给政府部门,同时又将政府的惠民政策反馈给群众,这看似只是“承上启下”的工作,但要做到过程有温度,结果有成效,还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讲好基层故事”一直是我秉持的工作原则。

作为新闻人,我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在传播新闻信息、服务社会民众、引导社会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更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走进基层、走进一线、练就线下实地调查的基本功;也要深入互联网舆论场,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做好线上社会调查。

接受新事物、接受新变化,是我现在和将来都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会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我,在新媒体时代努力发挥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作用。

站好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班岗

⦾ 和茂文

受云南经济日报社委派,自2010年7月15日入驻迪庆州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以来,在各位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各位同仁的热心帮助下,我信心满满地融入到迪庆这个民族团结大家庭,融进迪庆新闻宣传战线这支团结友爱、奋发图强的优秀团队,在不断学习进步中舒心地度过了11个春秋,见证了迪庆高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其间,我与同仁们一道,经历过风雨兼程的日日夜夜,经受过风餐露宿的艰苦磨炼,但也度过了不少谈笑风生、欢天喜地的美好时光。一路走来,让我感触多多、收获多多……

可以说,在迪庆工作学习的11年来,是我职业生涯中见得最多、接触最广、感触最深、学到最多、进步最快的一段人生旅途。

被评为“最美新闻工作者”,我深深体会到,这是组织对我的厚爱与鞭策,我倍感荣幸。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丽江人,迪庆与丽江山水相连,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所以,我对迪庆高原并不陌生,特别是迪庆各族儿女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礼貌待客的传统习俗,让我感到十分敬佩。

想当年,我从丽江日报社出来后,曾经在过昆明,在过红河州,还在过怒江州。可是,总感觉在迪庆学习工作特别舒心愉快。因为迪庆州的人文环境、工作环境都特别好,每到之处总会有人以诚相待,耐心配合,倾力协助。

客观地讲,迪庆海拔高、气候恶劣。但只要把自己定位成为迪庆人民的一份子,只要用心用情融入到亲如一家的团结和谐大家庭,就会感觉到与迪庆越来越亲近,从而对迪庆认知度也会越来越高,自己的工作思路也随之越来越清晰,工作的决心信心也越来越足,这正是我坚持在迪庆生活和工作11个年头的理由,也是我在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努力追求进步的动力。与迪庆这片热土地,我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接下来的学习工作中,我将时刻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更加主动地融入到迪庆新闻舆论宣传战线上这支优秀团队中,紧随新时代新迪庆建设发展步伐,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世界的“香格里拉”,践行好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站好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班岗。

讲好迪庆故事 传播迪庆声音

⦾胡寿英

和很多个日子一样,它是平凡的一天。我们迎来了我们的节日——第22个记者节,(俗话说“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的节日)。在这里向所有新闻工作者致敬!

首先,非常荣幸能够获评“最美新闻工作者”,我认为,个人的价值在独立的时候无法体现,我所收获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绩,都与大家密不可分。因此,我想这个荣誉属于我们所有人。

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用话筒传递民生民情。在工作中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迪庆现场办公会精神,着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新闻宣传工作。

在今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党史学习教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州第九次党代会、COP15大会以及“三个一”栏目的策划、采访、播报以及技术保障中,我们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高质量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州委、州政府以及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因为有了这些机会,让我们能够展示自己、得到锻炼。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工作能力,而且拓展了我们的新闻维度。通过不断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我们年轻一代也逐渐成为我州新闻媒体的中流砥柱。正因为如此,广大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认可度与关注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给我们的工作增强了干劲和动力。

我为自己是一名新闻工作者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又为身负的重任自省自警,告诫自己:勿忘神圣职责,勿忘铁肩道义。当接过“最美新闻工作者”沉甸甸的荣誉证书时,我知道,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将再接再厉,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做好以后的工作。

就我个人而言,有幸以播音员的身份见证并记录时代的变革,更有幸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喜迎建党百年,见证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在新征程上我必将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讲好迪庆故事、传播迪庆声音,为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平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新迪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世界的“香格里拉”提供强大的新闻舆论正能量。

始终不忘“铁肩担道义”的理想和初心

⦾ 李雄珍

“我们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从2004年第一次扛起摄像机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度过了17个年头。在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17年中,我走遍了维西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用镜头和笔记录了维西的发展变化。

多年来,我始终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拍摄、采写、编辑新闻和制作专题。17年来,拍摄采写了1800多篇通讯、消息;采访、拍摄、编辑制作《维西故事》近187期;撰写文学作品稿件3万多字,并出版了傈汉双语散文集《行走在维西》。

我以“弘扬主旋律,讲好维西故事”为己任,让更多的受众更加关注维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更加关注民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关注维西的传统文化、风土民情;为建设美丽维西添砖加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5年至今,一个人的栏目组已经制作播放了187期的《维西故事》,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特别是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深入基层挖掘了不少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了维西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成果亮点,全面拍摄制作完成脱贫攻坚方面的新闻专题报道。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尽管身怀六甲,但我仍然奔赴新闻一线,及时把握舆情信息,用镜头记录下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在这17年里,有过无数的感动和感慨,我从傈僳族大哥的汗水里感受到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从藏族老阿妈的歌声里体会到幸福的喜悦。我在维西的发展变化里,讲述着身边的故事,也在匆匆的光阴里,记录下了年年岁岁的春华秋实。老支书的艰苦岁月、乡村企业家无奈与艰辛、救死扶伤的医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老师、无偿捐赠器官的大学生等等,都让我深深地感动着。

17年的工作经历,让我从一个普通的记者成长为一名集采、编、制、发为一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书写了人生最精彩的一页。

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这对传统媒体是极大的考验,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作为一名党员,无论何时,我都将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始终不忘当初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时“铁肩担道义”的理想和初心。


责任编辑:王瑄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