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钦县深化国家卫生城镇、健康县城创建 打 造 健 康 宜 居 家 园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江初 发布时间:2023-12-12 10:12:52

自2022年印发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健康县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德钦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创卫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严格对照标准要求,在上一周期创卫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狠抓落实,通过全县上下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长效管理机制愈发健全、卫生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市民居住环境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居民生活得更幸福更舒心。


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去年以来,德钦县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工作,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卫生管理水平,该县生态环境、重点场所卫生、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持续向好,创建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各项指标已基本达到国家卫生城镇标准。

在爱国卫生组织管理方面,德钦县配齐配强县、乡(镇)爱卫办,各村、社区设置公共卫生委员会,配备爱国卫生工作专(兼)职人员,构建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爱卫组织机构网络。完善工作机制,将爱卫、创卫工作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爱国卫生投诉建议平台,群众投诉办结率、回访满意度均达100%,群众对卫生状况满意率达94.8%。全面构筑责任体系,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和创卫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汇报、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适时组织召开专题调度、整改督办、业务培训等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层层压实创卫责任。实行城区卫生网格化管理,将县城划分为20个大网格、43个小网格,由处级领导担任网格长,所有部门联系各片区,所有干部“人头对门头”包保,形成了县级领导带头抓、职能部门全力抓、机关干部主动抓、全民动手共同抓的强大合力。同时有效发挥志愿者队伍、综合执法队伍力量,常态化开展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综合整治工作。设立投诉举报平台,鼓励群众参与监督、提出意见,确保创卫责任有效落实。

在宣传动员方面,德钦县始终把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思想认识作为创卫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县融媒体及有关新媒体平台长期开设《健康教育》《德钦健康县城建设》等爱卫专栏,制作《创卫进行时》系列短视频,就创卫标准政策进行解读,今年策划推出《梅里访谈》栏目,就创卫工作进行专题访谈,共计发送创卫信息1000余条,推送爱卫曝光信息130余期、推送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闻媒体监督曝光6期。在城区主要街道、社区、集贸市场、车站、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设置醒目宣传设施,广泛宣传创卫、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六条新风尚”“七步洗手法”和控烟等内容;发行了创卫之歌,在全县广为传唱。在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中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动员活动,同步开展各级党组织“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巾帼行动”“小手拉大手”等志愿服务,丰富创卫工作载体,使其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方面,德钦县成立健康德钦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以县健教科为中心,逐步健全覆盖全县的县、乡、村三级健教网络。广泛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开辟健康教育电视专栏,加强健康教育公益广告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积极打造健康教育广场、健康步道,认真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在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力推广工间操。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覆盖率达100%,定期为学生进行健康体检,并对主要健康问题提出干预措施。目前,该县已成功创建健康家庭30个、健康促进企业(机关)4个、健康促进村(社区)8个、健康促进乡镇2个、健康促进医院1个、健康促进学校1个。全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75%,社区健身场地设施覆盖率达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3.2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63名。全县已创建无烟党政机关、学校、医疗机构共84家。

在市容环境卫生方面,德钦县提质改造了城区农贸市场和停车场,及时更换雨水篦子、井盖,免费开放公厕,全面开展旱厕清零行动;消除旱厕175座;改善城市主次干道和街巷路面整体形象,完成5座公共停车场改造、160个停车泊位规范划线工作,修复城区行车道、人行道、步行栈道设施;大力整治“十乱”现象、建筑工地、违规建筑、“七小行业”、占道经营等问题和城中村、城郊接合部、背街小巷环境卫生,清理“牛皮癣”小广告2315处,拆除破旧户外广告牌55处、违规门头遮阳棚35个,没收违规设置灯箱30多个;实施公共区域绿化补种7500平方米,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高环境质量;目前,该县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9.4平方米,覆盖率达42.11%,道路装灯率达100%,主次干道每日保洁时间达17小时,街巷路面每日保洁时间达13小时,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17%;餐厨垃圾实行统一收集运输、集中定点处置,购置大型垃圾压缩运输、洒水、洗扫车辆9台,小型勾臂式垃圾运输车5台,勾臂箱70余个,果皮箱400个,垃圾收集箱30余个,密封塑料桶50只,环卫用车10余辆,聘请保洁人员112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与商户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600余份,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取缔活禽交易,集贸市场管理更加规范,城区农贸市场均达到标准化农贸市场标准。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德钦县以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四大保卫战”以及“8个标志性战役”为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近3年,该县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划定水环境功能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做到每年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该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国控、省控地表水优良比例达100%,控制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0.02分贝,声功能区夜间环境质量达标率保持在75%以上。各级水功能区划分合理,监测符合要求,无黑臭水体,污水按照要求收集处理,无乱排现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医疗废物废水严格管控,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在重点场所卫生监督方面,德钦县全面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工作,严格规范从业单位经营管理行为,通过定期、不定期现场指导、明察暗访、专项督导等方式,对重点场所整治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落实改进措施。重点打造示范点,全面组织培训,对已达标的示范点实施常态长效管理,做到指导一片、整治一片、规范一片、巩固一片。目前,该县共有公共场所53家,卫生许可证持证率达100%,健康证持证率达100%,量化分级管理完成率达100%。持续提升学校卫生管理水平,健全传染病防控工作机制,加强学生健康管理。该县校医或专(兼)职保健老师配比率达80%,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开课率、眼保健操普及率均达到100%。近3年,该县辖区内无重大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因地制宜开展职业卫生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减少职业病危害。近3年,该县辖区内无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

在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方面,德钦县聚焦餐饮服务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全面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推行明厨亮灶和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推广分餐制和公筷制,倡导光盘行动,杜绝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强化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有机结合,形成以处罚促整改、以整改促规范、以规范促巩固的闭合环节,先后多次开展净餐馆百日行动、餐饮业拉网式集中整治等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大督查专项整治行动,确保整治一片达标一片。截至目前,该县共出动执法人员6319人次、执法车辆631车次,检查餐饮经营单位6169户次、食品经营单位391户次、机关单位及学校食堂340户次。规范饮用水卫生管理,加大水质监测,确保人民群众生活饮用水安全。该县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率达100%,近3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事故。


各乡(镇)同频共振争创卫

自开展国家卫生城镇、健康县城创建工作以来,德钦县各乡(镇)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不遗余力开展创卫工作,村容变美了、家园变干净了,群众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奔子栏镇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专项督导检查;积极开展工间操培训;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大清理、大清扫,各网格小组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的前提下,督促商户严格落实“门前五包”制度,禁止占道经营、乱排泔水,积极拆除“小耳朵”广告;督促建筑工地施工方按照点位要求规范设置施工围挡,杜绝施工车辆带泥上路,并整齐摆放建筑材料;有序推进油烟净化装置安装工作,加大对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的宣传力度,提升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专项检查酒店、理发店、超市等重点场所,督促各经营户按照重点场所卫生管理要求,不断补充完善重点场所卫生管理档案;督促农贸市场经营户开展卫生大清扫,全面清理卫生死角,封堵漏洞,开展灭鼠活动;督促各餐饮单位保持后厨和就餐区干净整洁,并规范使用灭蝇灯;督促各网格做好毒饵站维护工作,积极治理病媒生物孳生地。

羊拉乡全面落实城乡环境卫生提升行动,按照县爱卫办工作要求,各村(社区)已完成第二次环境综合整治。羊拉乡党政班子组织工作人员开展重大项目暨个体工商户综合专项整治排查工作,做到大排查、强督查、促整改。专项整治检查组对斯木顶片区重大项目、娱乐场所、洗浴中心、旅店业、油库、液化气厂、沿街个体工商户等“门前五包”落实、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情况进行大整治大检查,同时签订200余份《羊拉乡爱国卫生“门前五包”责任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认真开展好日常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不定期对交通主要干道、沿线村落、小巷、个体经营户、农贸市场、道路旁沟渠、篮球场、停车场等重点部位开展大扫除大检查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创卫成果。

佛山乡组织干部职工到溜筒江马巴顶垃圾焚烧池及周边区域、古水电站争贡段生活区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把每周五设为大扫除日,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常态化大扫除,分两组清理214沿线垃圾。持续推动无烟党政机关建设,充分发挥各办公室控烟巡查监督员作用,没收办公场所烟灰缸,劝导干部职工及来访群众不在办公区域吸烟。联合乡工会动员集镇商户、农户及干部职工参与每晚广场舞活动。组织动员各村创建省级卫生村、健康村。

拖顶乡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进村入户活动,向村民宣传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倡导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大力开展“三清一改”工作,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房前屋后清理、沟渠清理、垃圾清运等工作。

云岭乡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治理病媒生物孳生地,打造宜居家园。在公共区域开展环境卫生大清理、大扫除、大整治,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完善城乡垃圾和污水处理、公厕等设施建设,做好公共场所清扫保洁和消毒,完善环境卫生长效动态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工间操活动。通过云尚故事微信公众号推送、广播播放爱国卫生相关知识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坚持常通风、勤洗手、少聚集、戴口罩等良好卫生习惯,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健康行为,提升全社会文明健康水平。

燕门乡采取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持续开展控烟宣传,发挥无烟党政机关带头作用,提升社会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并呼吁居民营造无烟环境。在做好常态化保洁的基础上,督促各村持续加大重点部位及问题的巡查力度,以问题为导向,认真做好整治工作,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坚持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全方位提升环境卫生水平。


疾病防控及病媒生物防制成效显著

近年来,德钦县以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健康县城为契机,积极开展疾病防控与医疗卫生服务及病媒生物防制等工作,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德钦县进一步强化重大传染病防控措施,建立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四早”要求,压实“四方责任”。该县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持续降低,人均预期寿命逐年提高,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近五年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降低。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居住满3个月以上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95%,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0至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率均≥90%。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公共卫生人员数、药师(药士)数、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均达到区域卫生规划要求。近三年,该县未发生重特大刑事伤医案件、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和因防控措施不力导致的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

德钦县下发了《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办法》《除四害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建立健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组织网络,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做到了人员、经费、措施“三落实”。实施病媒生物防制市场化运作,大力开展消杀工作,定期开展密度监测和危害调查,加大病媒生物防制设施建设,安装移交毒饵站976套、捕蝇笼120套、诱蚊灯12套。多措并举治理病媒生物孳生地,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督促引导各行业开展“搬家式”大扫除、“搓澡式”搞卫生、“地毯式”大清扫,餐饮住宿环境持续改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县城鼠、蟑螂密度达到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标准C级要求,蚊、蝇两项通过病媒生物防制州级考核验收,奔子栏镇通过病媒生物防制州级考核验收。


“四个强化”力促创卫工作落实

近年来,德钦县把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健康县城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实事来抓,以“四个强化”努力把德钦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秩序优良、设施配套、生态宜居的国家卫生县城,擘画出新时代德钦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强化组织保障。该县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分别任组长、常务副组长的创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10个由县委常委、县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抽调10名干部职工集中办公,形成由领导小组、创卫办、专项工作组、责任单位、网格单位5方共同创卫的组织机构体系,高位推进创卫各项工作。

强化制度保障。该县先后研究出台《德钦县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实施方案》《爱国卫生管理办法》《德钦县城市管理规定》《网格化落实推进工作制度》《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制定路线图、排出时间表。

强化经费保障。2020年以来,该县从有限的县级财政经费中统筹安排5000多万元资金,专项用于爱卫、创卫工作。

强化纪律保障。该县实行党政主要领导一月一调度、一旬一推进制度,做到发现问题,现场交办;实行人大专题调研制度,广聚民意,提出建议;实行县纪委监委、“两办”常态化督查制度,掌握情况,通报进度;实行“红黑榜”考评制度,定期一月一曝光、一月一考评。

责任编辑:余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