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山县丙中洛镇双拉村享有“传统文化特色村”的美誉,近年来,双拉村通过党建引领与群众共建,实现从传统古村到文明示范村的蜕变,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治理增效、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路径,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文明进步的生动样本。近日,该村继获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后,又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整治环境村容美 走进双拉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干净整洁的道路穿村而过,路面宽阔平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路两旁,独具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农家小院花团锦簇,房前屋后整洁有序。 “现在村子变美了,得益于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我们全村老百姓积极配合,全民参与。”双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汉洪伟介绍。 从人畜混居到“家家有景观、一院一风景”的怡人风光,双拉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常态化垃圾清运机制,完成“人畜混居”整治,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我们村子漂亮了,自己家里也要搞得干干净净的。”走进被评为“最美庭院”的村民李春花家里,绿植掩映,生机盎然。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双拉村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行政村通二级公路、自然村通硬化路,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村级活动场所、篮球场、公厕等设施焕然一新,大幅提升了的群众生活便利性和获得感。 产业发展文明兴 “我家种了十七八亩草果,挂果的有三四亩,一年下来还是有三四千块钱的收入。”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在高黎贡山半山腰上,双拉村村民李金芳和村民正趁着好时节,在草果地里忙着除草。 双拉村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坚持“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种养并举”产业绿色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樱桃2700棵,带动113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种植黄精面积132亩、惠及65户脱贫户;发展草果面积3100亩、灵芝面积20亩、核桃面积2100亩,建立起了健全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202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2485万元,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长至17852.77元,较上年提升15.39%。 “我们结合本村实际,通过党建+产业,积极探索促农增收渠道,让群众腰包鼓起来,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美满。”汉洪伟说。 文化传承促振兴 在乡村环境显著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需持续加强。 双拉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级文化广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家书屋等平台和资源,村“两委”创新“一约四会”治理模式,培育文明乡风新生态,开展“最美庭院”“好家风”等评选活动,推行爱心超市文明微积分模式,广泛宣传和弘扬“讲文明树新风”“身边好人好事”“传统美德”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双拉村现有10名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创作了《怒族老乡有话说》等18部特色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成为展现双拉村精神风貌和蓬勃发展活力的生动窗口,也让年轻人在表演中了解非遗。 “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给下一代,民族的东西不能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国祥说。 如今的双拉村,正以全国文明村镇为新起点,将基层治理“金钥匙”转化为乡村振兴“强引擎”,不断擦亮“怒族歌舞之乡”生态名片。 汉洪伟说,双拉村将立足文化资源禀赋,通过党建+文化,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进一步探索农文旅融合深度,带动文化参与者,让我们的非遗走出去,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