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担媒体责任 推动文明互鉴!《云南日报》推出4篇侧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19 09:30:20

凝聚跨越国界的合力

——2025一带一路区域合作论坛侧记

9月17日,2025一带一路区域合作论坛在昆明举行,会场座无虚席。当“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化面临碎片化”的时代考题不断被叩问,海内外嘉宾屏息静听,对当下区域合作的困境与出路积极建言献策。

与会嘉宾热烈鼓掌

“贸易战阴云未散,产业链供应链屡受冲击,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中亚机制秘书长孙炜东的发问,道出了各国共同的期盼。

俄罗斯塔斯社副社长亚历山大·科普诺夫的发言提供了一种视角:“单极模式正在褪色,共建‘一带一路’等包容性倡议正构建多极化对话平台。”塔斯社与来自94个国家的108家通讯社及来自103个国家的200多家媒体保持合作关系。他认为,媒体在构建这一新秩序中的作用不可估量。大众传媒不仅是事件的记录者,更是影响现实认知的积极参与者。

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副社长亚历杭德罗·戈麦斯更直接点明:“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特别是最近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对推进文明间的合作和对话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文明对话提供了决定性支撑,唯有共同努力才能构建公正秩序。”

观点勾勒出合作的蓝图,来自中国各地的实践为蓝图填充了鲜活可感的细节。

“来云南实现榴莲自由!”云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的话音刚落,会场便响起会心的笑声。这个生动的表述背后,是口岸建设的硬实力支撑——全省28个口岸优化布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让泰国榴莲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数据更具说服力:今年1月至7月,云南货物贸易进出口达1532亿元,同比增长7%,印证了开放型经济的活力。

农业领域的转型同样惊艳。“好茶要朋友来分享”,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的开场白饱含热忱。从保山小粒咖啡到普洱古树茶,从斗南鲜花到玉溪褚橙,云南的“绿色云品”正完成华丽转身:10年间,小粒咖啡出口均价翻3倍,从“原料仓库”蜕变为众多国际品牌的高端原料基地。这份“大自然的馈赠”,恰是区域经济互补性的生动诠释。

跨区域的协作样本振奋人心。天津的25个鲁班工坊遍布亚非欧23国,让职业教育成为国际公共产品;成都擦亮“南丝路起点城市”名片,以文旅、体育赛事等新场景激活古蜀文明的当代价值;伊利集团的“让世界共享健康”理念,展现了不同领域的合作可能。

摩洛哥新闻报媒体集团总经理哈立德·阿尔巴尔哈利对此深有感触:“中国的经济活力与开放姿态,为北非等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这种务实合作正是世界所需。”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亚历山大·科普诺夫引用的中国古语,成为整场论坛的精神注脚。论坛上的每一个案例、每一组数据,都在回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图景。

当论坛接近尾声,阳光透过会场的玻璃窗洒在“共担媒体责任 推动文明互鉴”的背景板上。嘉宾们的交流仍在继续:俄罗斯塔斯社探讨着与中国媒体的事实核查合作;拉美通讯社期待深化“全球南方之声”平台建设;云南的代表向海内外发出邀请——“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发现更多合作故事”。

各方正在用实践证明:区域合作的阻力虽存,但只要以开放破壁垒、以文化架桥梁、以民生为根本,就能凝聚起跨越国界的合力。

共话文明互鉴美好未来

——2025丝路文旅发展论坛侧记

9月17日,2025丝路文旅发展论坛在昆明举行。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埃及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旅部门、媒体机构、相关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以文旅为媒,共话文明互鉴的美好未来。

参会代表仔细记录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旅游交流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增进了解、巩固友谊的重要抓手。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富集,文旅资源呈现多样性、民族性的特点。当人们在旅游中拥有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时,交织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多元文明和文化,便能产生“美美与共”的碰撞,世界文明便有了更多平等对话的形态。以创意驱动、以科技赋能、用产业焕新文旅融合,是嘉宾共同探讨的议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强调,文化遗产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水源地”。如今,“看文化”已成为当代文旅活动的突出特征,“博物馆热”“非遗热”等现象表明,公众愈发需要通过文旅场景获取新知识、感受文化联结。在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过程中,要兼顾、重视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遵循研究、保护、传播、开发的基本流程,将文化遗产有效转化为文旅业态,推动文旅健康持续发展。

文创是博物馆的活力所在。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主任、北京故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迪介绍,故宫推出了近2万款文创产品。其中,“太和”主题生肖贺岁邮票等一系列邮票文创产品不仅掀起集邮热潮,更带动中国邮政产业发展。此外,故宫文创海外行计划还得到了埃及、新加坡、法国、意大利、阿联酋等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董事长兼总编辑费萨尔·马利克以喀喇昆仑公路为例,讲述中巴友谊的当代传承。这条由中巴两国人民共建、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公路,将天堑变通途,如今融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两国文旅合作带来新机遇。他说,巴中双方已通过联合文化节、艺术展演与学术交流等务实举措持续发力,“巴中文化年”“巴中旅游交流年”拉紧了文化纽带。深化文旅合作水到渠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晚报》副总编辑妮娜·尼奇博洛娃引用这句中国谚语来诠释文明互鉴的真谛。她提到中吉考古学家联合研究丝绸之路遗址的合作,认为两国不断拓展的合作成果,生动验证了不同文化、理念与文明只有在互学互鉴、和谐共生中相互丰富,才能迸发真正的活力,为人类共同发展与繁荣开辟道路。

近年来,一系列文化旅游领域双多边合作机制建立起来,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等精彩纷呈的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而跨越国界的文旅交流同样硕果累累。今年1月至8月,云南省接待入境游客近560万人次,同比增长40%,“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旅居云南”成为新时尚;中国国家大剧院倡议发起世界剧院联盟,目前已有来自22个国家的43个机构成为联盟会员,其中超过半数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机构;吉尔吉斯斯坦国内设立4所孔子学院,“鲁班工坊”项目落地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些数字背后,是民心相通的真实写照,是文明互鉴的温暖注脚。

“我们期待更多体现丝绸之路精神、并以当代形式服务后代的区域倡议与项目落地生根。”埃及国家电视台二台台长迪娜·贾米勒的期许,传递出大家共同的心声。这条千年丝路正以全新姿态,继续书写着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动人故事。

为合作叙事贡献力量

——第十一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侧记

9月17日,第十一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在昆明举行。

与会嘉宾认真聆听

亚洲,全球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中国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来自东盟与中日韩等国家的百余位媒体机构代表相聚云南,带着为和平、发展、友谊与创新贡献力量的共同愿景,开展对话。

一段段热情真诚的发言、一轮轮务实坦诚的交流,职责、使命,是高频词。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启示我们,人类同舟共济,繁荣休戚与共,安全需要共同维护,挑战需要集体应对。”泰国民众联络厅厅长素拉塔·拉卡赛穆充满感情地强调,区域媒体有责任通过每一次报道、每一篇故事,将美好愿景转化为现实。

在柬埔寨新闻部顾问乔·占达拉看来,在当前背景下,区域各方更需要桥梁来连接彼此的声音、愿景和共同价值观。“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媒体肩负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使命,要塑造增进团结而非制造分裂的叙事。媒体是反击虚假信息的故事讲述者,也是建立公众信任的务实行动者。”

马来西亚星报媒体集团执行总编辑布莱恩·马丁认为,“我们需要求同存异,充分尊重不同文化,通过媒体,使用多渠道、多平台,真实客观地传递东盟各国形象,减少误解,增加各国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20余年来,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为区域构建起坚实的对话平台。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和四大全球倡议,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现场,多位与会嘉宾发出富有责任感的声音:和平是亚洲的共同需求,开放是亚洲的共同选择,媒体要做和平的坚定维护者、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是区域多边主义的成功典范。媒体在增进相互理解、深化人文纽带、促进区域乃至世界的共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说,相信通过客观报道、聚焦合作故事、传播理性声音,区域国家媒体能够助力弥合认知差距、增进相互信任、拉紧友谊纽带。

在云南开展的对话,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关乎具体的发展和个体。

文莱街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文莱新闻网编辑部主任安娜丽莎·阿穆关注的重点。“本次来云南,我们将参观吉利工厂,非常期待看到新技术。”她说。

在缅甸叙事智库主编、缅甸仰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戈戈看来,人工智能虽然是好工具,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小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快、技术新。我们期待与中国同行开展更多交流,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媒体报道、产业发展领域。”

“我自己就是区域合作的受益者。”菲律宾《马尼拉时报》专栏作家安娜·乌伊说,她通过中国奖学金,到中国完成了博士学业,有机会到中国各地,并多次到访云南。“在我看来,云南是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桥梁。”她在云南看到了生态的美,也看到了经济建设的快,她希望通过媒体,发表自己所见所闻,增进菲律宾与中国以及东盟国家的了解和友谊。

研讨会上,多位嘉宾提到了桥。他们以桥为喻,强调媒体作用。路和桥,在不同文化中都有沟通、连接、弥合的寓意。借助媒体的桥,走好开放的路,握紧友谊的手,凝聚更多力量和共识,这是现场各方共同的心声和期待。

以“媒桥”共绘合作愿景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对话会侧记

9月17日,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对话会在昆明举行,来自英国、巴基斯坦、俄罗斯、希腊等国家的媒体代表、企业高管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媒体协作、发展活力与跨文化传播展开深度交流,共同编织一张连接各国、传递共识的“媒桥”,让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的对话中焕发新彩。

媒体嘉宾深入交流

“当我们谈论共建‘一带一路’时,我们谈论的不仅是桥梁和铁路,更是人心的连接。”巴西“中国瞬间”电台栏目总监李乐思用她独特的视角打开了对话。有25年记者生涯的她,在2013年开始关注中国,但语言和文化障碍使她一度陷入困境。“学习中文让我更接近中国文化,语言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媒体合作的核心。”她分享道。

科威特《报章报》国际新闻部主任查贝尔·巴拉卡特直言,媒体不应只聚焦合作中的“高光时刻”,更需客观呈现各国面临的挑战与动态,“既要讲述合作带来的机遇,也要分享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让受众看到合作的全貌,在彼此经历中学习。”他以所在媒体的实践为例,提及在纸质版与数字渠道并行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不同受众需求,“这既是技术层面的探索,更是如何保持媒体身份、传递真实声音的考验”。

媒体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讲述发展故事。巴基斯坦《论坛快报》新闻编辑拉奥·拉希姆以《黑神话:悟空》为例,解读中国“国潮”背后的文化自信。他指出,中国正通过“国潮”文化输出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前沿科技融合,向全球受众展示新的面貌。他还强调,中国在脱贫、绿色能源等方面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模式,“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正在构建一种并非简单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而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模式——这种模式既符合本国国情与实际,又具有全球意义。”

肯尼亚国家广播公司高级新闻编辑阿涅斯·姆旺甘吉用亲身经历讲述对中国的新认知:“在云南民族村参访时,我看到了佤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活呈现,才意识到中国56个民族的共生有多精彩。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图景让我打破了之前对中国的固有印象,也明白文化与发展从来不是对立的。”

短视频何以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新语言”?讨论中,“真实”与“共鸣”成为高频词。俄罗斯籍自媒体博主安东以自己一条“带父亲逛中国菜市场”的视频为例指出,日常场景反而最具穿透力——“一周内播放量达1.5亿次”。他认为,短视频的核心优势在于“能打破偏见、展现真实”。

“视觉素材具有无需翻译、真实可感的传播力。”格鲁吉亚穆塔瓦里媒体中心创始人、总经理兼总编辑凯瑟琳·古卢阿分享道,中国各省风貌、美食、文化遗产地的短视频让格鲁吉亚观众感叹“仿佛亲身走进了中国”。

墨西哥《每日报》新闻网总监里卡多·达维拉则从传播策略角度说:“成功的短视频需把握五个关键要素,关注趋势、了解受众消费习惯、选准切入角度、尊重受众偏好和认识到传播是多维复杂的现象。”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广播电视台通讯官兼电视主播阿布巴卡尔·哈尔希则从饮食文化差异中观察到共鸣点。他认为,即便语言不同,人们也能通过短视频理解彼此的文化认知与喜好,“短视频正在重新定义跨文化传播中的叙事策略——它不再只是传播工具,更是共建理解的过程。”



责任编辑:边玛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