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大美映苍洱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21 09:09:22

——迎接十九大专题报道《红色追寻·足迹》云南大理站直播侧记

(记者 王长山 丁怡全)碧波荡漾的洱海、苍翠巍峨的苍山、白墙灰瓦的白族民居……20日,新华社直播团队来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通过直播的方式展示这个有千年历史的白族小村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风貌。

民居古朴,街巷整洁,溪水环绕,绿树成荫。古生村位于洱海之滨,全村共有439户,人口1842人,其中白族人口占98%以上。古生村是新华社独家推出的“迎接十九大”大型系列网络直播《红色追寻·足迹》的第二站。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古生村考察调研。他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在洱海边,习近平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古生村人把总书记的谆谆嘱托牢牢记在心上,下定决心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

在直播中,团队成员和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一道,沿着干净整洁的青石板路进入古生村,记录和介绍库塘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收集管网、“三眼井”、洱海湿地、古戏台……

直播团队成员在村旁库塘污水处理系统进水口取水样1号,又在库塘污水处理系统出水口取水样2号,顺着穿村而过的沟渠来到湖滨湿地,在湿地流入洱海的溪口取水样3号,随后在洱海里取水样4号。4个矿泉水瓶中的水样由浊到清,对比鲜明,直观地反映出洱海保护治理措施的成效。

库塘污水处理系统只是古生村众多生态环境保护举措中的一项。目前古生村形成“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的垃圾收集清运长效机制;实施村落污水收集管网扩面建设,实现到户收集全覆盖,集中收集处理庭院污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广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绿色植保防控技术……何桥坤一路走,一路介绍着村里的洱海保护举措。

保住了苍山洱海,就保住了大理发展的根基。古生村的保护行动是洱海保护工作的缩影。近年来,洱海流域一直秉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科学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始终将洱海保护放在第一位。

为了洱海,为了这湖清水,各地各界积极行动。大理州开启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模式,在洱海流域实施“七大行动”。整个“十三五”期间,用于洱海保护和流域生态修复的资金将超过200亿元。大理州洱海流域保护局局长段彪说,洱海治理初显成效,今年1月至5月,洱海全湖水质综合类别均为Ⅱ类。

院落上空白云飘过,洱海的浪涛声不绝于耳。在村民李德昌家的小院里,几位主播和当地村民围坐在桌旁话家常。村民何利成家的成员包括了白族和彝族,他说,一家人相处很好,没有隔阂。

古生村居住着白族、汉族、彝族等多个民族。“今年,我们实施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将民族工作融入发展的方方面面,全村各民族团结一家亲。”湾桥镇党委书记张辉说。

村外田间阡陌纵横,浅溪密布;村内青石板铺路,村貌整洁,一栋栋“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白族民居十分别致……直播团队成员切身感受到,村里的环境更好了,游客也来得多了。

“以前来的人很少,现在最多时一天游客逾千名。看上的就是我们这湖清水和一座座青山。”何桥坤说。由“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一举成名游客至”,古生村变化的“秘诀”就是生态建设和民族团结。

张辉说,一条古街展历史、一条主巷载乡愁、一个中心便民生、一条溪河护清源、一条景带引新产、一个节点纪本生等六个重点既是古生村规划的重点,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最终实现承载美丽乡愁,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宜居乡村典范。

“让我们这里的水更清,山更绿,文化更厚重,乡愁更能引人。”谈到未来,何桥坤满眼憧憬。

责任编辑:黄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