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山杏花村内,有一座徐君墓,又称挂剑台,台上镌刻着“季子挂剑台”五个大字。这里留有一段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吴国的延陵季子和徐国的国君。 季子,名札,是春秋时期一位杰出的外交家。那是在公元前554年的春天,季子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在这次外交出使中,他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及鲁、卫、晋等国人士会晤,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 出使途中,季札路过睢地(今江苏徐州睢宁),当时睢地属古徐国。季札平素听闻徐国国君以仁义著称,便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君。徐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意,由于当时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君,但是季子心里其实已经答应给他了。后来,等季札回到徐国时,徐君已经死在了楚国。 当时,季札解下宝剑想要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可是,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季札的随从也在一旁劝阻道:“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札回答说:“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季札认为:“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伤心,廉者不为也。”于是,季札便把宝剑挂在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松树上就走了。徐国人因此赞美季札,作诗称颂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这个故事在《史记·吴太伯世家》和西汉刘向著《新序》里都有记载。季札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史称“延陵季子”。《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去世,死后葬于江阴申浦(今江苏江阴申港),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季札是与孔子齐名的圣人,称为“南季北孔”,是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传说孔子当年发现季札是个大仁大义之人,想要拜他为师。在向他学习的时候,发现季札已经死了。孔子非常伤心,慨然为季札写下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十字篆文碑:“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李白在《陈情赠友人》诗中写道:“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季札为人称颂的还有他避让王位,“弃其室而耕”的故事。季札是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称“公子札”。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病重将死,因季札贤能,想传位于他。季札谦让不受,说道:“礼有旧制,不能因父子感情,而废先王礼制。”于是,吴王寿梦留下遗命:“兄终弟及,依次相传。他想这样王位必将传于季札。” 寿梦去世后,长子诸樊继位。诸樊服丧期满后,想要让位给季札。季札坚辞不受,并舍弃王室而去舜耕山种田。舜耕山位于今常州市焦溪镇与江阴市申港镇交界处,因舜曾路过并亲耕于此而得名。吴王诸樊当政十三年,留下遗训,传位于次弟余祭,并依次传位给季札,以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吴王余祭卒后,继位的吴王余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仍不就,再度归隐而去。最后由余昧的儿子继位,是为吴王僚。 《论语·泰伯》中所赞泰伯“三以天下让”,说的正是季札的先祖泰伯。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 (文章摘选自图书《画说廉政》) (来源:山西省图书馆宣传推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