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杨廷桂同志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2-24 10:07:28

这两年来,老书记杨廷桂一直养病在家。坚强造就的生命的韧性,让他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大家为他庆幸,祝愿他能泰然走进百岁遐龄。岂料他羸弱的身体最终没能熬过丽江不算漫长的冬天,不幸于2014年2月7日14时与世长辞,享年93岁。

杨廷桂同志1922年3月出生在丽江黎明乡金庄中兴的一个汉族农民家庭,7岁时读过一年多私塾,后因家庭贫困辍学。年龄渐长,他到兰坪背过盐,到鹤庆修过公路。1949年,他参加革命,积极投入解放战争的火热斗争。丽江解放后,他回家种田,成为村里人人夸赞的生产劳动能手。1953年1月,杨廷桂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带头,得到上级的肯定和群众的信任,被选为村长、支部书记,后来担任中兴区区长。1958年,杨廷桂提任丽江县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任丽江县委副书记,同年11月调兰坪任县委副书记,后任书记。在丽江工作的5年时间里,他与大学毕业的徐振康书记共事。徐书记渊博的知识、办事的魄力对他触动很大,他决心学习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每天清晨当其他人还在梦乡时,他已早起一个多小时读书学习。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适应了工作需要。这种自学习惯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乃至退休以后的生活里都一贯保持着。他常年订阅《参考消息》、《丽江日报》和老年杂志,每天下午都要读上一会。杨廷桂在兰坪工作10年,他的爱人和孩子一直在老家农村生活。当时由于兰坪交通限制,县委给他配备了一匹坐骑——骡子。为了节省经费开支,他卖掉骑骡,只身带着通信员,像许多机关干部一样,背着背包下乡,足迹踏遍全县村村寨寨。在那段物质匮乏、农村普遍缺粮的日子里,他并未放弃一个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信念,带领那里的人民渡过了难关。1972年,杨廷桂奉调到迪庆州任州委副书记。1981年升任州委书记、州政协主席。在任期间,他不忘肩上的责任,坚持深入第一线作调查研究,与群众同甘共苦。为了改变挂钩联系点中甸新建大队长期缺粮的局面,他白天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开展小麦、玉米条播,半夜起来拉着生产队长到田边放水。由于采用了科学种植法,粮食产量猛增,新建从此脱掉了缺粮队的帽子。杨廷桂到迪庆工作后,爱人也带着孩子到了迪庆,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但是,他没有给爱人安排一个公职。他的姐姐、妹妹的子女,都未曾得到他的照顾,一直在家务农,他却为不少家庭负担较重的老同志解决了他们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问题。

1984年,年逾花甲的老书记告别他繁忙的工作岗位退休回乡,定居在丽江古城北门社区文庙巷,以一名普通居民的身份融入到纳西百姓中。当时这里主街道公厕和道路无人打扫,脏乱现象突出。没有任何要求,不要分文报酬,他自愿担当起公共厕所和周边道路的清扫工作,20多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后来公厕和街道有了清洁员,年近九旬的杨廷桂老人仍然每天早上坚持到门前的马路上走走看看,见到垃圾他都要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杨老认为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人人有责,拾掇垃圾也是为人民服务,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去做。

为人民服务,是这位革命老人人生路上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在照亮他人生道路的同时,也照亮了他身边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居民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北门坡街巷处处见绿树鲜花,空气清新,路面整洁,吸引来不少到丽江旅游观光的中外客人。北门社区被评为文明社区,多次受到上级表扬。此情此景,令街坊邻里感动,他们怎会忘记这位热心公益的带头人。在连年公示的“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文明市民”的光荣榜上,总能见到杨廷桂的名字。一位乡亲曾书赠他一副对联:“在职为官,永葆劳动人民本色;老年修养,弘扬共产党员精神。”还有一帧社区居民送他的条幅,赞颂他高尚的品行;“八十杨翁为榜样,心诚奉献为人民,甘桃养德抛名利,毅力坚持塑党容。”杨廷桂老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内涵,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尊敬。

对于杨老的行为,许多人起初都感到难以理解。按常理退休意味着在家消闲静摄,颐养天和,“含饴弄孙,正此时也”。他家居而不赋闲,每日出入污秽场所而不怕脏不嫌臭。他从来不想也不愿去想他是一名地厅级干部。他甘愿俯下身子,坦然地做着他人认为“难为情”、“难下手”的事,谁听了谁都感动。为此丽江新闻媒体曾多次采访他并做了热度极高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民都知晓北门坡有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革命”。

我想似我这样的布衣者,纳不入厅官们的眼界。杨书记说他早就认得我。他当年在迪庆是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员。看来人的身份地位不能成为彼此认知和交往的阻碍。我迁居丽江后,在干休所与他有过多次闲谈。既是闲话,说过也便忘了。一次重阳节聚会时的交谈,却引起我久久的思索并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问:老书记,据我所知,1949年5月金江特区建立人民政权,你就参加过人民自卫军,为何未能享受离休待遇?

答:战争年代,情况复杂,保持下来的档案材料不多。在一份花名册里,我参加自卫队的时间被误写为“1949年12月”,这不符合离休条件,当然就不能享受离休待遇。

问:你为什么不向上级反映,争取重新落实工龄?

答:我在职期间,为不少冤假错案平反,还为一些老同志落实政策。但在他们的离休问题上我坚持以历史档案为准。即使不见档案,也要见确凿证据。如果我带头闹离休,不仅给组织部门添乱,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我利用特权为自己谋利益。再说我一个农民能走到今天这步,够满足了。

我终于窥视到这位革命老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真诚和宽容,为某些人排解了心里的不平衡;他的言语行动,验证了一个革命者在鲜红的党旗下立下的铮铮誓言。他又是一个懂得感激和回报的人,他能将感激和回报化成大爱,献给社会,献给人民。杨老的居住条件并不宽松,他家的房子与周围装潢一新的庭院比起来,显得陈旧。但是,他说:“能够住上这样的房子,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我知足了。”平日里,听说哪儿需要捐款修建公共设施,或是贫困学生需要资助时,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如:文庙巷在2006年修建活动中心,他捐款500元;同年,他到古城区一中为一名无钱治病的学生送上100元缓解困难;他为居住区修整道路捐款1000元;党支部发动党员为灾区人民捐款,他一次也没拉下… …比起大款们的巨款捐献,数量有限。但是,作为一位两袖清风的为官者,实属难得,表达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心。

杨廷桂老人身上的美德,令人钦佩,可圈可点。人生百年,如烟云过眼,离世意味忘却。老书记却是一位把美德流传后世的人,值得永久怀念!(作者:杨增适)

责任编辑:和玉凤

上一篇:大雪纷飞

下一篇:初春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