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端口话端午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27 08:51:03

五月的花又开了,满院子里飘着花香。季风从金沙江的水面吹来,潮湿的空气弥漫了故乡的气息,又让我想起了儿时吃粽子的情景。

在我的老家,那里的人一般都叫端午节为“五月端阳”。端午节前后,正是农人最忙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忙着放水泡田耕田插秧,无论刮风下雨,总是忙来忙去,但在端午节这一天,则是这段时间最清闲的一天,大家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享受着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我对端午节最早的记忆便是从那时开始的。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总会去一趟集镇,老家人叫“赶街子”,街子上卖着一些琳琅满目的现代商品,也有附近村民自产自销的土特产品,诸如自家养的鸡鸭猪等禽畜,或是自家种的青菜、萝卜、黄瓜等蔬菜和桃子苹果秤砣梨等水果。这一天,母亲一般会称上几斤新鲜肉,买几根艾叶、菖蒲和一些水果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整整一背篓。鸡、面粉和糯米是不用买的,自家就有,每年都会提早准备好。有时,母亲要是没空去街子上,也会将家里的老腊肉和火腿拿出来。端午节当天,母亲总是起得很早,一开屋门就将准备好的菖蒲高高地挂在门头,艾叶则戴在我们的头上和别在衣服上。接着就开始一早上的忙碌,和面、煮糯米、包粽子和包子,而父亲则是忙着杀鸡、剁肉打帮手。每当我跟妹妹背着书包中午放学回来的时候,总是可以吃到热腾腾的包子和粽子,还可以在上下午学的时候带一些煮好的芽豆分给小伙伴们吃。作为南方人来说,天天吃米饭,偶尔能够吃到面食,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这可能也是多年后我还对老家端午节钟情的原因。

后来,随着我不断地到越来越远的地方读书,再后来到不同的地方工作,见到并感受了不同地方过端午节的习俗,也慢慢地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和小时候母亲为什么要在门头上挂菖蒲、包粽子吃的原因。也在外面见到了赛龙舟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但相比之下都没有了年少时那种对端午节的渴望。看到的更多的是吃喝玩乐过节和传统文化的一点点消失,老家那种端午节的味道越来越远、越来越淡了。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现在都不热衷过传统节日,反而是很多“洋节”变得越来越受追捧和欢迎,圣诞节、情人节越来越占据了主流地位,在年轻人当中甚至还过起了“光棍节”、“愚人节”、“女生节”、“520”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节日。就是遇上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能够回趟老家过节的人也是越来越少,即使到了春节,每年回老家的年轻人也是越来越少,童年时的伙伴大多很难见到。

再后来,我学着开始写诗,慢慢地交了很多写诗的朋友,融进了诗人的圈子,又知道了端午节的另一种叫法。在很多诗人中,他们都将端午节称作“诗人节”,可能是因为端午节开始的起源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也可能是因为对屈原诗歌精神回归的一种呼唤。但在我的心中,我是真心不想把端午节当作“诗人节”叫的,因为端午节作为几千年来我们的传统节日,自然形成了它本身自有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简单地将端午节当作诗人的纪念日,未免有些狭隘和牵强。另外,在我很多诗人朋友中,也有一些人不愿意别人叫他们诗人,他们说每当别人这么叫的时候,自己感到的不是那种应有的荣誉,从有些人的口中说出来反而更像是一种嘲讽——这真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今年的端午节,正好赶上休假,可以回趟老家陪着父母重温儿时的记忆。

责任编辑:拉初

上一篇:向劳动致敬

下一篇:棉质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