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饶维珍老师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8-25 09:37:31

从今年3月24日的《迪庆日报》上看到我小学时代的老师饶维珍的诗《赵哈巴有感》,仿佛看到讲台上老师年轻、英俊、慈祥而又严肃的面容,又见到那活泼、愉快、勤劳的身影,聆听到他的谆谆教诲。

老师,是师生缘分让我们相识在半个世纪前那个财神庙改成的腊普湾完小,相会在新中国“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的第一个仲秋。那时的我们刚好由初小升高小。恰好由您任我们的班主任。那时当老师辛苦,一个老师一个班,全部课程要包干,当班主任除了扛担子和多操劳以外是没有任何利己之处的。您义无返顾地挑起了这副担子,陪护着我们度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把我们送进方圆几百里内那所唯一的中学。

老师,那时候您虽然只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小伙子,但您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劲头永远铭刻在我心里,成为我后来为人之师的楷模。为了掌握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您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学生学长。我们家离学校有两公里多的路程,您曾经到过我家多次。同学中有距离学校五、六公里的,您也不辞辛苦去走访。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您就掌握了因人施教的主动权。

老师,我们之间年龄悬殊不大,当您“古稀”之时我也已是“花甲”,但在做您的学生时候,我却享受到了您慈父般的关怀。记得那天早课时我实然肚痛难忍,是您领我到村医魏医生那里去找药,为我付的药费;因家庭贫寒、缺书少墨时,您总会从那微薄的工资中匀出一部分来资助我们贫困生。那年月,国家还没有实行“助学金”、“奖学金”之类的助学政策,读书自愿,读得起就读,读不起也只能卷铺盖走人。面对我们这些随时有可能辍学的贫困生,您费尽心机、千方百计把我们稳住,全班40多个同学,以100%的巩固率坚持到毕业。老师,在那些年代,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里凝聚了您多少的心血!

老师,您的仁慈和善良体现在对我们平时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和蔼可亲的态度。在学习上,您对我们的要求又是那样的严格。您对教育的严肃,您那种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不容我们精力分散。您所布置的作业,我们不敢不按时按质完成。严师效应使得我们班升学率达80%以上。在那样一个讲成份的特殊历史时期,没升学的同学中并非全因成绩差,有的是与家庭出身相关。

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您永远是一个勤勉的典范。当时学校里没有食堂、没有炊事员。几个单身教师一起拼伙做饭吃,您不是年龄最小的那个,但无论砍柴、挑水、扫地、生火做饭,您却是最积极的那个,在那个简易厨房里夏天一身汗水、冬天满头尘灰地忙碌着。中午,老师们的饭做好后,还常常帮我们远路生热饭菜,烧水给我们喝。

老师,在那国家穷,小家穷的年代里,在我们这些穷山区,除了阳光、空气、水不定量外,其他的一切生活物资都实行定量供应。每每回忆起当时我们20锒铛岁的老师每顿饭只敢吃一小碗的场景,就是以证明老师的生活是多么清苦。而作为学生以及学长,却帮不上老师半点的忙。

老师,6年级那年,为了最后的“冲刺”,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我们上晚自习补课。是您找来一些废墨水瓶给我们制作煤油灯。两个人一盏的小小煤油灯放在课桌中间,整间教室便有了“星星点灯”般的光芒。那所风雨飘摇的校舍,没有一扇玻璃窗,为了防止风吹灭灯,您找来旧报纸,将那扇木格窗装裱严实。那一盏盏小小煤油灯,曾照亮我们的课本,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老师,原来的腊普湾大队现在已分成高泉和拉日两个行政村。我们的父辈和我们这一辈人全都敬仰您,提起您的为人以及您的教学,大家都交口称赞。在这里,至少有两代人永远不会忘记您为圆他们的“文化梦”所奉献的一切。

老师,您知道吗?如今,您的学生都已进入“花甲”,吃“皇粮”的都已退休,“干社会主义农业”的也领到养老金了。偶有同学相逢都会念起你,邀约想来金江看望您,却一直末能如愿。

提笔写您,其实我并没有自信。因为您的为人,您的正直、真诚、热情、善良,您那吃苦耐劳的精神,儒雅的学者风度,谦虚谨慎师者风范,您的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这支拙笔所能描绘的。

老师,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岁月如何变迁,即便相隔万水千山,我永远是您的学生,您永远是我慈父般的老师。(周树华)

责任编辑:鲍江平

上一篇:别误解了孤独

下一篇:聆听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