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中秋节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9-09 09:25:2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节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寄托着人们无限的遐思,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文人的中秋节,更令人神往。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多次描绘了大观园热闹的中秋夜。晚宴落幕,月上柳梢,贾母领着众人前去赏月作乐。书中写道:“当下园子正门俱已打开,吊着羊角灯。嘉荫堂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祭祀月神这个活动,严格来说只是拜拜月亮,祈求保佑,没有什么巫术色彩,可以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一种和谐。

现代文学家周作人,觉得举杯邀月只是文人的雅兴。他在《中秋的月亮》中写到,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他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叫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此刻中秋的意义,在周作人看来,吃月饼的重要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这就是乡下人的中秋。

现当代小说家老舍,对中秋的兔儿爷似乎情有独钟。他在《四世同堂》中写到,中秋节了,祁老人到街上去想买个兔儿爷给自己的小孙子,买点月饼、买两盆菊花回来。可是由于日本人占领,没有兔儿爷了,没有菊花可卖了,没有节日可过了。老舍还有一篇短文《兔儿爷》,文中写兔儿爷虽也系泥人,但售出的时间只在八月节前的半个月左右,与月饼同为迎时当令的东西,故不妨作得精细一些。况且小儿女们每愿给兔儿爷上供,置之桌上,不像对待别种泥娃娃那么随便,于是也就略为减少碰碎的危险。这样,兔儿爷便获得较优越的地位。

诗人徐志摩对中秋之夜,充满了无限遐思。他在《印度洋上的秋思》中写道:“月光有一种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绪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结聚成山,月下的情泪可以培畤百亩的畹兰,千茎的紫琳耿。……月光渡过了爱尔兰海峡,爬上海尔佛林的高峰,正对着静默的红潭。潭水凝定得像一大块冰,铁青色……”徐志摩极尽诗人的想象,写出了一个境界最浩大的中秋夜,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带着我们周游世界,过了一个浪漫的中秋节。

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中秋之月,神秘而别有趣味。他在《月迹》中,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色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慷慨的性格。此刻,山村儿童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随着奶奶出来倒酒、喝酒,证明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锲而不舍,最后他们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

现如今,这些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已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但她的文化内涵始终如一,她依然代表着中国人崇尚团圆、和谐、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艾里香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