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无命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9-26 09:05:27

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朱熹注说:“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朱熹是从天道说天命,而自人道而言,“知天命”是半世人生奔求之后,知自我人生之大限,知可为不可为,当为不当为,因此之知,则不仅产生自我意志行为的深刻变化,而且也形成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大转换。

孔子51岁官封鲁国中都宰,因为治理有方、成效显著,“四方皆则之”,一年后,先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至于由大司寇摄相事,以其卓绝的文经武略带来鲁国大治。孔子的人生理想不是做官,而是兴仁政。当时执政鲁国的大夫季恒子与孔子政见不合,当两人冲突达到极点时,他一方面诱使国君鲁定公接受齐国以瓦解孔子治国理念为目的而赠送的女乐,君臣沉迷其中,“三日不听朝”,另一方面恃权贬抑孔子—郊祭之日,按例应分给大夫的祭肉也不分给孔子。“克己复礼为仁”,季恒子挟鲁君所为,是完全背离孔子的仁政理想的。认清形势的孔子,于55岁之年弃官离鲁,为其仁政理想奔走列国,颠沛造次而不悔,返鲁时的孔子已是70老人了。一部《论语》,绝大部分是对孔子师徒流亡列国的言行的荟萃纪录。设想,如果孔子只知进取,不知退让,只知死守,不知转求,孔子之为圣人的使命,势必断送于他与季氏的权势倾轧中。

明代王阳明50岁因平叛勤王之功被授两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他知功高招忌、位重生谗,遂上疏请辞,于51岁获准离职还乡,在浙江兴教传学。52岁时,他对弟子说:“吾自南京已前,尚有乡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实真非处,更无掩藏卫护,才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阳明34岁因弹劾太监刘瑾被贬贵州龙场,3年后觉悟“知行合一”之道,至50岁倡导“致良知”之说,在16年间完成自己的心学创发过程。辞官归乡之前的王阳明,虽然自有心性觉悟,但仍然受约于官场礼法而不能自在随心……“尚有乡愿意思”;所谓“致良知”,就是体认、觉悟自我心性的善德和智慧;“只依良知行”,就是依自我本心的觉识而行。王阳明毅然在兵部尚书位上辞归,因为他彻底觉悟到非脱离官场,不能依自我良知而行。王阳明哲学的大成,是在他辞官居越以后的晚年岁月,在此期间王阳明的精神境界才臻于“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王畿语)的化境。若不依天命之知,弃官兴教,王阳明的晚年化境,恐怕也要断送于他的朝臣生涯。

王阳明之后,明代仕人中,著名的有李贽和汤显祖先后于五十之际在县令位置上辞官归隐。李汤二人均是明代文坛豪杰,但半百举业官场之累,两人在五十之前,并无过人建树。李贽因为家道中落,在25岁时中举人之后,未再求进士及第,因此仕途有限,在京城内外浮沉25年,才获得云南姚安知府官位,此时已年近五十。姚安知府一届任满后,53岁的李贽不再寻求连任、晋升,“决定退休”。这在帝制时代本是仕人官运亨通、宏图待展的年岁。然而,正是自动告退后的李贽,在其后至到72岁生命告终时的22年时间,真正实现了他孤行特立的狂者人生——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李贽哲学因此得以创成。汤显祖24岁中举人,当时即获首辅大臣张居正的青睐,张氏试图延揽他为自己的儿子科考进士陪考张目。汤显祖以“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之由拒绝了张氏的延揽,守义自正的他直到张氏死后次年,34岁才得中进士,其后宦海浮沉,终于在49岁时于浙江遂昌知县任上提出辞呈,不待吏部批准,率自挂印归乡。归乡后的汤显祖,“为情转易”,“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在50岁前后的短短三四年间创作了奠定他伟大戏剧家地位的《牡丹亭》等四部戏剧(“临川四梦”)。可以想见,李汤二人如果50岁后仍然恋栈宦海,后世当难以望见这两颗中国晚期古代文化王国中的璀璨星辰。

“五十而知天命”,是人生阅历充沛之后,对于世界的大觉悟,对于自我人生的大解放。五十以前,人生是求索奔劳的,不仅功业未成,而且智识未醇,焦心劳体,一味企求上进。为人一逾五十,不仅身心劳顿日久,而且功名成败,若未成结局,也是格局难改了。在此时节,如果能够幡然自觉,知道进退取舍,实在比奋力拼博更为重要。知天命而行,不是顺从委屈,自我放弃,而是人生在关键处的一大转换:过去是受教化规训,以外制内,现在是发现本心,以内导外。换言之,知天命而行,就是觉知现实根本制约之后,以无思无畏、无欲无求的自由心境去从心所欲,竟成自我最内在的理想追求。孔子如此,王阳明如此,李贽、汤显祖都是如此。

五十知天命,就是知“五十无命”。“五十无命”,指对于自我五十以后的人生,外在现实的依靠尽净了,外在的束缚限制也无意义了,未来的可能不是需要于外,而是发自于内。换言之,消极地说,人生五十,其命运的可能已经完全展示,到了“无命可靠”的年岁;积极地说,“无命”是对自我拘于世俗关系的生命认知的否决,并在这个否决中开发出自我心性超限制的自由。五十以前靠命,五十以后靠心。五十以前求知,五十以后求悟。

“大器晚成”,人生一世,能否真成大器,根本就在于能否有“五十无命”的觉悟和转换。孔子、王阳明、李贽、汤显祖诸先哲的人生启迪皆在于此。(肖鹰)

责任编辑:鲍江平

上一篇:深秋的火焰

下一篇:香格里拉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