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芳”的倩影永驻心中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10 08:42:02

《小芳》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一首流行歌曲,那时笔者读大学,江南小城芜湖里整天飘荡的是《小芳》的旋律。在春天细雨蒙蒙的城市里,李春波那浑厚且略带苍老的嗓音有些伤感,有些忧郁,一下子将听众的思绪拉回到过去,拉到从前的时代。人们跟着李春波的吉它声沉醉与遐想。

有评论者认为,《小芳》之所以流行,得益于歌曲的知青题材,是因为那一代人共同的历史归属感与认同感,让他们从这首歌中找到了曾经的自己曾经的生活。不错,从内容上看,《小芳》写的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我”回城了,就一如当年我响应号召到农村当知青一样,现在也跟着时代的召唤返城,“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我”要做的事情肯定很多,但与“小芳”告别却成了首选的大事。这一段爱情也许就要划上句号了,我们俩除了忧伤,还能有什么呢?而这种忧伤恰恰就是生活之盐,它给了我们今后岁月无穷的回味。

笔者不是知青,却也喜欢上了这首歌。再说,这首歌已经流行20多年了,也就是说,它是得到社会普遍欢迎的作品,个中原因,就值得深思了。

其实,《小芳》唱出了人们对过往岁月那一片纯情的怀念。“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这是歌曲中的小芳其人,因为是在村里长大,她单纯天真,小家碧玉“静女其姝”之态可以想见。其实,这里的“小芳”还是一个意象,或者说是一个图腾。她代表那曾经无污染的一切东西,物质的与精神的,而这些,恰恰是当下生活中人们所丢失的所缺乏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同样是物质上的与精神上的生活。然而当我们一路走来,却发现我们的生活与心灵都走进了一片浓浓的雾霾之中。我们困惑了,我们不禁自问: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而“那个年代”可能物质匮乏,但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是放心的,我们的心还是纯净的,或者说是一片童心与初心。这不,网上就有人编段子回忆“那个年代”的纯真与美好:“那时候药是可以治病的,医生是救死扶伤的,照相是要穿衣服的,借钱是要还的,孩子他爹是不用做鉴定的,学校不是为赚钱的,有了病是看得起的,住房是分配的,白痴是不能当教授的,已婚者是不能找二奶的,肉是可以放心吃的,老鼠还是很怕猫的,人还是有良心的。”而这些曾经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伴的东西,现在却越来越稀缺,以至要让我们苦苦追寻。这能不让我们迷茫与痛苦么?

当下的人们为什么整天生活在焦虑甚至焦灼之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欲望太盛。人有欲望本是好事,正常的欲望是前进的动力,是创造事物的前提。但欲望一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或者放纵欲望,最后遭灾的还是我们自身。一个人也罢,一个社会也罢,概莫能外。白居易曾作过一首《感鹤》的诗,写出了一只本来洁身自好的鹤在欲望的驱使下沦落的过程。刚开始,这只鹤是干净的或者说清高的,“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翩。”它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无忧无虑,也快快乐乐。但有一天,它凡心大动,不顾惜自己的洁白之身,跳进肮脏的水池,和鸡鸭争抢稻粱腥膻。“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不惟怀稻粱,兼亦竟腥膻;不惟恋主人,兼亦狎乌鸢。”到了这样的结局,我们只会为这只鹤而黯然神伤了。

鹤如此,人亦然。社会发展到今天,蓦然回首,我们离当初的本心越来越远,由此而带来的苦痛也越来越多。埃及作家尤素福·西巴伊一针见血地指出,“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却也免不了灾难。”诚如斯言,当我们满足了物质生活的欲望之后,我们所遭受的环境污染、人情淡化等还少么?

让 “小芳”的倩影永驻我们心中,就是要让纯情回归,让曾经的爱和善良回归。让温情重回你我之间,让人心不再设防,让四海之内皆兄弟!

“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你站在小河旁”,这是一种无声的召唤。世事如河流,不断向前,虽然回到从前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最起码可以将曾经的一颗心精心呵护,拂拭如初。

“寡欲心自清”,做到“寡欲”,不单单我们每个人的心清了,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清清朗朗。是到了我们回归清明清净清爽状态的时候了。(作者:周二中)

责任编辑:和玉凤

上一篇:羊拉印象

下一篇:慢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