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承文脉 彩笔传心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11 09:46:48

——记忆滇西八州市文学创作笔会

滇西,云南西部楚雄、大理、临沧、保山、德宏、怒江、丽江和迪庆八州市所辖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清新秀美的银苍玉洱,有雄奇险峻的高黎贡山,有朴迷幽远的彝村古寨,有风情独特的傣家竹楼,有云缠雾绕的佤山雄姿,有深藏秘境的雪山草原,有奔腾咆哮的金沙虎跳,还有位居世界前列的怒江大峡谷和动人心弦的东方女儿国......常言道,文学具有地方属性。在滇西风光奇丽、文化厚重的地域内,文学艺术和她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紧密相连,古往今来诞生了一代代文学高手、艺术大师。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新一代文艺人才迅速成长,作家们在这片沃土上种植了自己得意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滇西八州市拥有数百名专业和业余作者的严整阵容,每年都有一批青年作者从州市文联主办的刊物起步,走进文学的大门。一直活跃在文坛的老、中年作家的作品,更让文艺百花园春花簇簇,秋果累累。

然而,囿于云南边疆文化相对落后的客观现状,加之交通、信息的制约,作者们很难有互相来往和沟通的机会,这种情况在滇西更加突出。远在省城的编辑老师们无从当面与一些具有很好文学基础的作者交换意见,指导他们的创作,一篇篇有希望修改发表的作品就这样半途夭折。这一现象引起了有关领导和一些热心人的关注。为了让生活在基层的业余作者们聚集一起交流经验,开阔视野,联络感情,提高对文学的认识和写作技巧,创作或修改出有一定质量、达到发表水平的作品,省作协主办的《大西南文学》(后恢复原名《边疆文学》)的老师们与大理州文联常务副主席杨美清先生提出倡议,以滇西片八州市(时称八地州,因保山、丽江、临沧尚未撤地设市)轮流“坐庄”的形式,每年举办一次笔会。这一提议得到各州市文联的响应。于是,首届滇西八州市文学创作笔会在大理举行。从此,笔会一年举办一次,八州市轮流当东道主,8年为一届,传承至今,只是称名有变。如今,称“滇西八州市文学创作年会”。

据不完全统计,首届笔会8年累计有500余人参加,作者大多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滇西的少数民族,有白族、彝族、傣族、纳西族、藏族、回族、普米族,还有首次用汉文写作的傈僳族、佤族、怒族和独龙族等。这些作者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第一次发表在《大西南文学》、《金沙江文艺》、《大理文化》、《玉龙山》、《原野》等公开刊物和近20个文学内刊上。由于作者们来自农村、工厂、机关、学校、边防哨所,他们的作品充满芳香的生活气息,展示了滇西地区一个个生气勃勃的生活画面,尽管还存在粗糙和某些不足,但所反映的都是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生活,让人读后切切实实感受到边地民族的精神、心理、伦理道德等等较深层的东西。相比之下,与外地作者走马观花写的作品有截然不同的表里之分,故而受到读者(尤其是本民族读者)的好评。我们还应该看到这样的事实:有志趣写作的人也是凡人百姓,对他们有褒有贬,众说纷纭。业余作者们面对社会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现实和压力,为完成一篇作品所经受的考验不难想象。他们付出的心血汗水,夙兴夜寐、奋力拼搏的精神,值得称道,值得肯定。他们毕竟是“业余”作者啊!

言归正传,迪庆州文联接到联系函之后,立即表态:同意公推大理州文联杨美清同志为这次笔会的主持人。并决定由州文联一名编辑人员带队、总人数5人左右,按时赴会。

1988年9月,滇西八州市首次文学创作笔会在大理隆重举办,会期15天。省作协、《大西南文学》派员前来指导。迪庆州参加笔会的史义、杨增适、刘从东、余正科等4人在笔会上都完成了作品:史义(石彝)小说《无色秋叶》被《大西南文学》选载。其余几位作者的作品发表在《原野》等刊物上。

1989年6月8日至14日,一届二次笔会在保山举办。时任省作协主席晓雪、《大西南文学》副主编李钧龙等知名作家到会讲话,几位编辑老师为与会者看稿,指导修改稿件。这次笔会总结了上次笔会的经验,开得比上次更有成效。迪庆州由文联主席亚笙带队,阿布司南、王星亮、和向阳、胡龙4人参加。他们在笔会上完成的作品,后来陆续在地州刊物上发表。

滇西出现的“笔会现象”引起了主管部门重视。由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会刊《文学界》1991年第3期,发表了多次莅临笔会指导工作的省作协副主席欧之德先生的述评文章:《滇西文学的群体意识》。谈到近年来一批初露头角的滇西各民族作者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大量作品,滇西颇具优势的文学景象,欧先生认为:“从1988年开始,已连续坚持了四年的滇西八地州笔会,不能不说对滇西片近几年出现的文学的春天,尤其是在这春天中重点培养和推出的新人新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组织作用。”笔会,不仅给终日在基层忙碌的业余作者们提供了一定的极为宝贵的创作时间,还是作者们调整思维定势、交流经验、开阔视野、联络感情、提高写作水平的极好机会。有的人即便在笔会上没有写出成功的作品,但也有所收获,这对于他们日后的创作不无益处。欧之德先生在谈及笔会筹资的艰难,或八方“烧香”,或四处“化缘”,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和社会的赞助,笔会从大理到保山,从保山到怒江,从怒江到楚雄,一年年往下开,从不间断。他认为:“世界上真正付出了心血的事,都会取得成果。经过几次笔会的辛劳,一批平时不太显山露水的作者名字和作品在报刊上不断出现,和过去相比,其作品质量在艺术领域里向前迈进了许多。还有不少参加过笔会的更为成熟的作者,如黄晓萍(楚雄)、熊望平(楚雄)、张德尧(保山)、杨腾霄(大理)、杨辅丛(保山)、许可都(保山)、杨增适(迪庆)、亚笙(迪庆)等等,其作品已开始形成自己或淡远、或深沉、或机敏等等的风格。”

一届三次笔会的接力棒传到怒江。1990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六库气候宜人,80多位来自八地州的业余作者,带着自己的作品欢聚一堂。正如专程到会祝贺的省文联副主席杨苏先生所言:“金秋时令,怒江峡谷的收获季节,预示着笔会的丰收。”笔会期间,大家在完成作品的同时,饱览了大峡谷的奇异风光,还到风雪丫口参观访问、瞻仰了片马抗英纪念碑的雄姿。迪庆州由文联秘书长史义带队,李力能、张欣、格桑朗杰、和向东4人参加。

1991年至1993年,笔会分别在楚雄、德宏、丽江举办。每次笔会,迪庆州文联都组织有创作潜力的作者赴会。阿布司南的诗歌《远村》,另外还有史义、张欣、李力能、和向阳等人的作品先后荣获优秀奖。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丽江笔会上,我州著名纳西族学者杨正文先生发言谈了“以东巴题材创作小说”的设想,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省作协副主席张昆华先生点赞:“杨东巴的发言最精彩。”

一届七次滇西笔会于1994年4月在临沧举行,参会者98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史宗龙、省作协主席晓雪到会指导。时值滇西艺术节召开,为笔会增添了新的内容,刊物上出现了以艺术节为题材的作品。

一届八次滇西笔会由迪庆州文联承办,文联领导委派我参与会务接待工作。1995年5月,香格里拉春意盎然,气候宜人,来自滇西八地州的作者,还有专程前来取经送宝的红河、文山州文联代表共65人聚会中甸高原。开幕式上,迪庆州领导向客人们敬献哈达,州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向东致欢迎辞,省文联、省作协领导和《边疆文学》编辑部的老师们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笔会期间,有不少迪庆州本土作者、师范学生到会旁听,济济一堂,气氛热烈。与会人员决心以出作品、出精品为己任,克服困难,努力创作。这次笔会的部分作品,在《原野》以专版发表。

1996年以后,第二届滇西笔会每年都如期举办。每次笔会都得到省文联、省作协的支持,《边疆文学》编辑部都派老师到会指导,由于上下努力,大家齐心,不仅涌现出了一批批新人新作,还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有关笔会的一些规章制度。这种由各地州文联自发组织,以片联合起来形成制度化的文学创作形式,在我省尚属首次,并被其他地州借鉴推广,客观上促进了全省文学事业的繁荣和进步。一个片区自发组织的文学笔会,当然不能与国家级、省级的研讨班、改稿会相提并论。走进鲁迅文学院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国宴开洋荤,农家小吃也有滋有味。难怪土生土长的民族作者们总是企盼一年一度的聚会不要塌班。

在1998年保山举办的二届二次笔会上,我州青年作者和云华触发灵感,创作出《天边有片云》。小说表述的是:在怒江峡谷的大背景下,一群参加笔会的青年人“从真实心态中漾出来的一份情感”。一群活泼的文学青年形象,在作者笔下表现得栩栩如生。从此,和云华的小说连续多篇出现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以独特的风格受到称赞。

2003年笔会由迪庆州文联承办,浦江主席主持。我被安排参与会议服务工作,会后陪张昆华、欧之德等多位老作家到德钦参观访问。

2004年由德宏州文联承办,这已是二届八次滇西笔会。

2005年,十月的苍洱大地,正带着淡淡的凉意,走进了秋的季节。第三届滇西八州市文学创作笔会,轮回到诞生地大理,在风光秀丽的洱海之滨龙山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滇西笔会经17年历程,成果斐然。此时此刻,人们百感交集,追怀发起人杨美清老先生的功绩。(杨美清,1929年生于安徽霍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南下来到云南,在大理生活工作40年。中国作协会员、云南省作协理事、大理州文联副主席。1990年5月4日不幸因公殉职,享年59岁。)滇西,乃至云南文学史上,将记录下杨美清的名字。

2008年11月,滇西笔会在保山市腾冲举办,主办者为笔会设置了讨论主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滇西文学的回顾与前瞻。会上晓雪、张承源等老作家,回顾记忆中的滇西文学历程,也提出了新的希望。新任省作协主席黄尧对各州市的汇报作点评。《边疆文学》新任总编潘灵在会上郑重承诺:一如既往地支持基层作者的创作,为边疆少数民族作者的创作提供平台。

2010年笔会在临沧举办。从这年起,滇西八州市文学创作笔会更名为“滇西八州市文学创作年会”。临沧笔会以小说创作为主题,迪庆州文联《卡瓦格博》执行主编和大海在大会上围绕会议主题作了发言。藏族女青年作家永基卓玛、上下九2人,荣获滇西小说年度奖。她们的获奖作品是:永基卓玛发表在2009年2期《芳草》的短篇《扎西的月光》;上下九发表在2009年12期《滇池》的短篇《彼岸》。

2011年,滇西文学年会在丽江召开。这次年会以诗歌创作为研讨主题,《诗刊》副主编李小雨女士、《文艺报》总编室主任徐忠志先生光临笔会。新上任的省文联主席郑明、省作协主席黄尧在会上发言。迪庆州傈僳族青年诗人李贵明提交了评论《传承滇西诗歌的自由血统》,后刊发于《文学界》。这几年,李贵明的诗越写越好。他到省城、首都领奖,结交一些大家名流,未添古雅文气,未除山野脾气,倒学回来不少写诗的技巧和思辨的机灵,后来还写起了历史。

2012年滇西文学创作年会由迪庆州文联承办,州文联主席、纳西族诗人李志宏主持。年会以散文创作为主题组织大会发言。迪庆有两位藏族青年作者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此称认为“伟大的文学定有它放之四海皆欢喜的内涵和定力。”琼卡尔·扎西顿珠提出了“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作家到底该坚守什么,该突破和超越什么”的问题。著名诗人于坚感慨:“写作也有佛教的三乘之分,有些为了自己,有些为了别人,有些可以为了普渡众生。”会上同时举行颁奖典礼,阿布司南散文《世界与你的角落》、斯那俊登散文《白马雪山笔记》、和寿仙散文《新生命随想》获年度奖。此时的阿布司南已是一位成熟的作家,诚如文学前辈查拉独几十多年前对他的鼓励:“就这样干下去,你是很有希望的!”(见2000年4期《文学界》)

2013年12月在德宏召开的年会上,评定的小说创作奖中,有迪庆的此称、央金拉姆,作品分别是《老牧人曲甲》、《桑吉卓玛与黑兀鹫》。有评委认为:生活在香格里拉的写作者们笔下流泻的是香格里拉固有的血统。在他们的文字里,“香格里拉”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区域,而且是一种境界,作品让人们读到了香格里拉的神秘和可爱之处。

滇西八州市文学创作年会,一年与一年有不同主题,一年比一年开得成功,一年比一年出现了更多的新面孔,滇西文学显现了令人注目的群体优势。著名评论家宋家宏针对这一现象,及时著文评说。谈到迪庆作家群,宋教授说:“滇西出现了几位藏族青年女作家的小说,她们生活在香格里拉,都很年轻,是我过去完全不了解的云南文坛新人,没想到写得这么好!上下九(央今拉姆)、永基卓玛都是会让你读过而惊喜的作家。”(宋家宏:《滇西小说札记》)这不仅是评论家的赞扬,也是文学界对她们的肯定。还有丹增曲珍、单增曲措也名列其中。年轻的女作家们才思出众,敏于现实,有的已经在省内外文坛闯出名声。曾参加过笔会的李力能、史义、彭跃辉、罗天诚、和向东、张耀东、和向阳、格桑朗杰、泽仁旺堆、和世新、李芸等人,分别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有的还出版过专集,曾经的文字记载着他们青春的脚步。如今写作活跃正处于发韧期的阿布司南、扎西尼玛、李贵明、吾金丁争、陈俊明、和大海、殷著虹、洪耀辉、和寿仙、王珍奇、史效轩等人,多从笔会起步,是他们执著地拓展着文学的领地。迪庆藏族和其他民族的作者群,在云南文坛拥有了自己的地位和影响。

春华秋实,走过了近三十年的云南西部文学盛会的不没之功,永远值得记忆!

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兴的文化载体不断出现并占领市场,从某种意义上确实分离了“文学人口”,但我深信文学刊物的社会功能不会丧失,文学笔会的积极作用仍然存在。但愿滇西文学年会不要停下前行的脚步!(杨增适)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