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荷趣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7-30 10:49:44

(苗青 摄)

莲荷从古开到今,从夏开到秋,聆听了几千年的赞美,依然美如故,香依旧,是深受中国人所喜爱的一种水生植物,被古人赋予了高尚的寓意。许多文人雅士都与莲荷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趣事佳话。

荷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多被人们作为托物言情、借物言志的对象。爱国大诗人屈原爱荷成癖,他在《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荷叶制成美衣,以荷花配成秀丽装饰,向世人表达自己的特立独行,超然物外。《九歌》中屈原还写道:“搴芙蓉兮木末。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芷葺兮荷屋。”他不仅衣裳要用莲荷制作,还希望与莲花为邻,住在荷间,极富深情。

诗仙李白不仅爱莲、颂莲,而且竟以“青莲居士”作为自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他的笔下,长于菏泽池塘中的荷花,有种清雅幽绝之美。其《采莲曲》:“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堪称荷花的“可人”之佳作,诗中美丽清雅的景致与青年男女萌动的美妙爱情相交相融,让人心驰神往,遐思翩翩。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一生酷爱莲花,谓莲为花中之君子,故莲又称“君子花”。公元1072年,他来到江西,在莲花峰下创办了濂溪书院,院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著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明末清初的大戏剧家李渔也对荷花颇为喜爱,说它可目,“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可鼻,“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可口,“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在《笠翁偶集》中,他将春之兰花、夏之荷花、秋之海棠、冬之腊梅,比作人生四命。所谓人有四命,各司一时。予四命之中,此命(指荷花)为最”。足见其爱莲之深。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情钟芙蓉,他把芙蓉比作书中最让人爱怜的黛玉与晴雯。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人行“花名签”酒令,黛玉抽到一枝芙蓉,上题“风露清愁”四字,另一面是一句旧诗:莫怨东风当自嗟。当时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她,别人不配作芙蓉。”黛玉也笑了。在红楼群芳中,论气质,才华和美貌,也只有纯真高洁的黛玉可与芙蓉花般配。黛玉从躯体到灵魂,都一尘不染,是瑶池碧水中的一株莲。而命运多舛的香菱却有“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的判词,连同那幅预示着她命运的水涸泥干、莲枯藕败的池沼图,读起来令人唏嘘。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独爱欣赏月下的荷花,他《荷塘月色》中,将荷花比作“碧天中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1927年的仲夏,家住北京清华园附近的朱自清先生感于世变,夜不能寐,走出家门,沿着荷塘漫步,只见“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先生笔下的荷花散发着沁人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国画大师张大千爱荷,不仅家中遍植新荷,荷花更是他花卉画作中绝对主角。他通过与荷花的朝夕相处,将画荷的技法总结为“真、草、隶、篆”四种笔法的巧妙运用,画荷花的杆子要用篆书,叶子则是隶书,荷花则用楷书,水草就用草书的笔法,形成驰名中外的“大千荷”,深受海内外以及社会各界的喜爱。张大千曾有一幅《荷花图》经何香凝之手赠给毛泽东,毛泽东很欣赏这幅《荷花图》,将之挂在书房里经常品览。80年代,此画作为珍贵的艺术纪念品,被收入《毛泽东故居藏书画家赠品集》中出版。(文/钟芳)

责任编辑:实习生 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