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现彩虹 铁马进高原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杨增适 发布时间:2018-11-20 11:09:15

●杨增适

在旧中国漫长的岁月里,迪庆境内无一寸公路,“山谷险阻,骡马肩舆”即是当时交通运输的真实写照。一条运行千年的茶马古道,翻雪山过草地,靠船筏溜索渡江河。落后的交通制约着迪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金太阳光辉照雪山。1950年5月,迪庆三县相继解放。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遵照毛泽东主席“一面进军,一面筑路”的指示,组成滇藏公路局,动员民工、军工近3万人,动工修筑从大理市下关至西藏芒康全长714公里的滇藏公路。1951年10月,从下关至巨甸252公里路段贯通。一年后,又修通巨(甸)维(西)马车路86公里。巨维马车路实为汽车单行道,从此,汽车开进了横断山深处的维西城。至1952年9月,马车路已延伸50多公里到岩瓦。滇藏公路拟沿澜沧江进入德钦。1956年,中央批准滇藏公路重新选线,从中甸经德钦进藏,维德路停工。

1956年8月27日,丽(江)中(甸)公路上马,民工、军工最多时达1.59万人。经过20个月苦战,全长147公里(从白汉场到独克宗)的丽中公路竣工。金沙江鲁南渡口以人力脚踏缆索式单渡船渡运汽车。

1958年6月1日,中甸县城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庆典,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铁马”的藏族同胞们载歌载舞欢迎满载货物的108辆汽车隆隆驶进古城独克宗。这条初建为六级的简易公路后经多次改造,至1976年全线铺设了柏油路面。1971年6月,鲁南渡口修建了长232.23米的继红桥,结束了江水暴涨渡船停渡的岁月。1993年上游16公里处松园桥开工,时任云南省长和志强出席开工典礼,并为大桥奠基。全长265米的松园桥取代了继红桥,时为云南省内单跨最大的钢混箱型拱桥。

丽中公路通车后,重新组建的工程六处7000余人继续修筑中德路。这条全长183公里的六级路,平均展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地区,以长为112米的钢索吊桥(伏龙桥)跨越金沙江,翻过白马雪山到达德钦县城阿墩子。公路最高点海拔4230米,为云南公路之最。1959年9月中德公路通车。此后,国家投资拓宽改造。1995年,又投资资金1414万元,完成白马雪山阴坡改阳坡工程,大大缩短冬季雪封山时间。在伏龙桥上游百米处新建钢混矩形拱桥一座,载重量从原桥10吨增至20吨。

讲到伏龙桥,让我想起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不得不穿插文中:

1959年7月10日,伏龙桥建成并举行了隆重的通桥典礼。这是一件足以载入迪庆交通史上的大事。当天,沿江两岸数千藏民赶来参观。当时在现场的一位姓张的技术员(祥云人)后来向我讲起这样一件事:有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人,流着热泪,在老伴搀扶下在桥上走了一趟又一趟,久久不愿离去。我想这一对老夫妻定是在回忆青春年少时曾被大江隔断的爱情。那时若是有桥,他俩何必经受那么多年的精神折磨?张技术员讲的故事令人感动,我写了一首题为《彩虹》的小诗赠送他。原诗抄录如下:


故事发生的年代渐行渐远,

高原人代代传讲百听不厌。

金沙江边上有一对牧羊人,

每日里隔着大江倾诉情恋。

小伙子住江东名字叫尼玛,

七林卓玛姑娘家住江西岸。

无情江水隔断一双有情人,

歌声如泣变不成渡江的船。

“尼玛哥哥呀你是天上太阳,

你的光芒何日照到江西边?”

“七林卓玛呀你是长寿仙女,

为啥不驾白云飞来我身边?”

“唉,谁也别说没影子的话啦,

你不是不晓得上游有渡船?”

“渡口遥远来去一天难回转,

丢下我瞎眼的阿妈谁照看?

求求你好姑娘过江嫁我吧,

我把你当女神供奉在心田。”

“渡江遥远来去一天难回转,

牧羊女放不下手中的牧鞭。

何时两家的羊群合在一起,

七林卓玛嫁你心中才坦然。”

天上的彩虹呀你快搭座桥,

让恋人相聚有情人早团圆。

望穿了双眼呀等白了头发,

尼玛和卓玛终于盼到这天。

筑路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山,

修桥的工人在江边扎营盘。

一年的功夫呀弹指一瞬间,

一座铁桥像彩虹高悬江面。

一对情侣踩着铁桥来相会,

不忘工人大哥情意重如山。

请来了桥工队长当主婚人,

吉日选在新桥通车那一天。

队长说多巧的日子七月七,

牛郎织女的神话搬到人间。

铁桥飞架从此天堑变通途,

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笑声欢。

望不断重重雪山绕哈达啊,

看不够跑铁马大道直通天。

江岸再听不到断肠人的歌,

尼玛的故事却流传到今天。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尼玛”“七林卓玛”是虚构的人物,发生在他俩身上的故事,在沿江两岸却处处都能听到,并非凭空臆造。

尽管民间早有“公路一通,出行轻松”之说,但刚修通的高原公路又当别论:当时国家财力物力有限,滇藏公路跨大江无桥梁,过雪山无隧道。再者为了抢速度,依照地势,依弯就弯,见山就让,雪山是绕不开的路段,冬季冰雪阻车,雨季泥石断路。行车途中提心吊胆,难得“轻松”。行文至此,不妨以亲历的一段小插曲证明此说不妄:1959年8月,我和同期毕业的丽江师范生35人被分配到德钦工作,第一天一早从丽江乘客车前往中甸州府。在鲁南渡口待渡半天,直到下午江水回落渡船开渡,我们才安全过江,到达中甸天已黑尽,下得车来,饥肠辘辘,寒风呼啸,面对陌生天地,难言苦衷,然而比起前面数日排长队待渡的旅客,我们还算幸运多了。此前由于封渡数日,那些满载货物的卡车,经不住连日骄阳的烘烤,车上的活猪生禽死亡,蔬菜瓜果腐烂,损失惨重。那时,从中甸到德钦的毛路刚修通,仅有工程车通行。同学们只好分乘三辆马车向奔子栏进发。短短八十多公里路程,却用了两天时间。路上赶马车的师傅告诉我们,他从前赶马帮从丽江到德钦,要走18个马站(18天),如今坐在两个轱辘上赶马车,比当年穿草鞋一步步走来算得上一步登天了。谁知途中发生了不幸,进入金沙江峡谷公路狭窄,坡陡弯急,前面一辆马车失控翻进侧沟,虽未伤人但马匹却受伤不能拉车。只好三车人并为两车,途中十余人轮流步行。到达奔子栏师傅不愿继续上路,其理由是:白马雪山公路马车载人还无先例。(其实,好心的师傅也是为了我们的安全。)


我们只好寄下行李背着伙食继续赶路。第一天住宿书松村,还算顺利。第二天一路上坡,到137工区(今137道班旧址),已是疲惫不堪。这里是雪山腹地,海拔近4000米,夜晚气温骤降,一群刚出校门的学生娃娃从没经受过如此严寒,冷得瑟瑟发抖,围着篝火不敢离开半步。好心的筑路工人,腾出床铺让我们在油毛毡工棚里舒舒服服进入梦乡。(当晚的感人场景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经久不忘。后来我在《云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雪山顶上遇亲人,天寒地冻心头暖》的短文,表达对工人们的感激之情。)经历三天跋涉,我们安全抵达德钦县城。

故事讲完,回到正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实施,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国家花去上亿真金白银改造迪庆交通环境,一条营运多年的沙石路难堪重负悄然退役,三县通油路工程相继完成,紧接着白马雪山改线工程胜利竣工。一条平、宽、直的高等级公路,穿过隧道,跨越桥梁,横空出世,进出高原的铁马不再受冰雪阻拦,从容地从山肚子里钻进钻出。从州府出发,仅用两个小时就能到达阿墩子。更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12月5日,最偏僻的羊拉乡响起了汽车喇叭声。至此,全州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的宏伟计划。几年来公路养护部门在“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同时,实施以“舒畅公路,美丽公路,智慧公路,平安公路”为主要内容的“四路”建设,迪庆公路不断改观。在一条条按国家标准设计施工的公路上行车,方便快捷,安全舒适,旅客们只有此时才真正体验到“公路一通,出行轻松”的感觉。

快速的交通网络,让高原公路与全国和世界同步。资料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迪庆公路从数量到质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在全州3893公里的公路中,等级公路占72.87%;全州居民拥有私家车2.62万辆,平均14.5人一辆。走进藏区,天路如网,铁马飞驰,山不再高,路不再遥远,茶马古道成为传说中的神话。从香格里拉开车到拉萨,不用半个月就可跑一个来回,走完昔日进藏马帮数月乃至半年的行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藏族人民的千年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实习生 布内

上一篇:思念母亲

下一篇:陪着父亲找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