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声淅沥好读书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廖双初 发布时间:2022-04-22 15:58:22

多雨,是春天的个性。杜甫说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过了寒冬,大地需要雨的补给和滋润,万物生灵不能远离雨水。这是自然规律,不可违逆。既然自然规律无法改变,下雨固然也影响了我们的出行,那就不如学会改变自己,比如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静静读书,便是一种很明智的选择。

通过阅读,我发现古人有伴雨读书的习惯。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风雨鸿洞吞孤村,读书拥褐不出门。”“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这说明伴雨而读是陆游的常态。李清照的一首词里有“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想必这位宋代才女早已领会过了伴雨读书的妙处。明代思想家,因创办东林书院闻名于世的顾宪成曾写过一副影响很大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试想,如果顾宪成没有经历过在雨日里读书的情形,又怎会有此等名联产生呢。

我很喜欢在淅沥的雨声中读书。这时少有人来打扰,自己也不主动外出搞应酬,雨声使人宁静,读书便容易进入状态。 此时,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不疾不徐,一页一页往下读,那真的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渐渐地,雨声到了脑后,你与书中人物接上了头,书里书外,原来是相通的。

伴着雨,我最近陆续读了作家王跃文的《喊山应》、田耳的《一个人张灯结彩》、徐则臣的《青城》、汪兆骞的《别来沧海事》等书,还读了部分文学期刊上的作品,间或也读一读传统名家的诗词。感觉自己就像久旱遇甘霖般痛快,收获特别多。譬如读了汪兆骞的《别来沧海事》一书后,我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雨中国有了新的认识,甚至颠覆了我的一些固有看法,那样的动荡社会并不乏温暖和温情,同时也让我加深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这样一个既浅显又有些深奥的观点的理解。 也感谢雨给我的宁静。雨声不同于噪音,它是天籁,是心灵的伴奏。

倘若书读得有点累了,你可以抬头望一望窗外,天空有可能飘着雨丝,大自然的巧手正在编织天地间可任意铺张的大绫锦;也有可能下着潇潇大雨,那是上天在俯向大地倾诉衷肠。有雨燕在空中悠闲飞翔,那是生灵对天空与春雨的回应。静静聆听雨声,聆听这大自然的回响,不知不觉间,人与自然就有了某种共鸣。 无数共鸣照亮了人的心空,有的记录于纸上。记录在纸上的,或许就成了你我手中正在翻阅的书本。

大自然的雨尽管下,它并没有束缚我们思维的手脚,与其面对雨唉声叹气,不如把好的状态交给书籍,交给阅读,兴许不远处便有心灵的晴空在等着你,等着你去徜徉。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

上一篇:城市里的净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