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织造技艺:天造地设 “毯陈”相见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2-10 09:36:30

提到地毯,我头脑中浮现的是华贵、绚丽、优雅、从容等字眼,也自然而然浮现出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奢华地毯”的镜头。较之人间“烟火气”,地毯似乎更能带出的是高雅脱俗的“艺术气”。在酒楼场馆,它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在家庭住所,它带给人“天造地设,‘毯陈’相见”的温馨浪漫适意。
事实上,匠心独运,经纬有致,绚丽绝伦的地毯,在我国,古已有之。最初,地毯名为“地衣”,是羊毛编织的“席”。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一诗中就提到过地毯:“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这里的“锦茵”,指的就是锦织的地毯,质地奢华,不为寻常人所用,为王宫贵族所独享。白居易有一首《红线毯》诗:“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首诗描述了织造红线毯的不易以及红线毯的精贵,更描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无度,表达了诗人因怜惜民间疾苦而不能释怀的愤激之情。
织毯技艺  源远流长
白居易《红线毯》一诗说到了织毯。毯织出来,自当为人所用。尘世生活中,除了宫廷使用的华贵地毯,更多的是立足于民间的式样繁多的地毯。
可以说,手工羊毛裁绒地毯织造技艺,是我国富于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它将羊毛线盘绕起来打成结扣,栽在由经纬棉线交织而成的地毯底基上,形成高出的绒面。在我国,以羊毛线编织地毯约始于新石器时代,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地区和民丰县汉墓出土的双股羊毛线栽绒地毯来看,东汉时期地毯编织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唐代宫廷和富豪宅第均铺设地毯。元代,受蒙古族生活方式影响,宫廷设置剪毛花毯作坊等。明清两代,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北京等地的地毯织造得到迅速发展。
新疆维吾尔族地毯的织造技艺,包括设计、织造、平活、剪片(用剪刀将平面图案剪成立体状)、洗毯、整理等环节。织毯的羊毛线有的仍采用古代植物染料加以印染。地毯图案吸收了古代青铜器、刺绣、织锦、瓷器等图案的特点,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地毯更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地处玉龙喀什河流域冲积平原地带,向北延伸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里气候干燥,属典型大陆性干旱沙漠气候,畜牧业、蚕桑业比较发达,手工地毯是当地著名的工艺品,织造技艺已有两千年的历史。195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民丰古墓中发现一块东汉时期的毛织物残片。1983年,洛浦山普鲁古墓出土一块汉代树纹鞍毯,尉犁县出土一块汉代动物纹样地毯残片。这些考古发现为和田地毯织造技艺的发展历史和早期状况提供了形象的材料。
目前,洛浦县地毯有16种传统样式,其中,伊朗努斯卡系从伊朗传来,阿拉班尼努斯卡(又名“托盘纹”)系从阿塞拜疆传来,扎伊乃玛子努斯卡是随伊斯兰教传入的祈祷毯,阿纳尔古丽努斯卡为石榴花纹样地毯,恰其曼努斯卡为散花纹样地毯,偶依古丽努斯卡为月亮纹样地毯。此外,还有团花式、八角散花式、卓克努斯卡式及从内地传来的牡丹式地毯等多种类型。
洛浦县地毯织造技艺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又吸收了伊朗和内地地毯织造技艺的长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东方地毯 风情浓郁
新疆地毯被誉为东方地毯,无论式样、图案和色彩,均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以原料上乘、 质地细密、绒头密集、毯面薄平、工艺考究,图案别致,织工精良,配色美观,经久耐用,图案繁谨而著称。其品种繁多,花色斑驳烂漫,有艾地亚鲁式、伊朗式、恰奇玛式、阿拉尔式等,大都花纹对称、整齐,线条粗犷,对比色彩强烈。从用途上分,有铺毯、挂毯、座垫毯、拜垫毯、褥毯等。新疆地毯是精美的艺术品,为不少艺术收藏家们所收藏。至今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拉伯特博物馆、美国华盛顿纺织品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手工艺博物馆,都收藏着新疆羊毛地毯或丝毯,作为珍品供人欣赏。
生活中,新疆地毯或悬挂于厅堂之壁,或展铺于室内走廊,毯面光泽平滑,毯板挺实柔和,美观大方,色调鲜丽,是理想的家庭、宾馆陈设的高档用品。
新疆地毯质地精良,在织造过程中采用手工打结或编织,图面织工精致细密。用来织毯的羊毛,毛质纤维粗,光泽如丝,质地上乘。其强度大,富有弹性,将羊毛捻成毛纱后,反手加捻,再染以鲜艳的颜色。然后根据需要,将毛纱合股,分别用作经线,地纬、绒纬(也叫绒头)。织毯时,将一组经线上下交织成平纹式的基础组织,再将经过染色的绒头按一定程序栓结于基础组织的经线上,以此显示出地毯的不同色彩与图案、纹样。在图案设计上,吸收东西方文化艺术与宗教艺术精华,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图案端庄典雅,有强烈的装饰性,主要图案有开力肯(四瓣花纺)、卡其曼(散花图案)、阿娜古丽(石榴图案)、拜西其切克古丽(五枝花图案)、夏米努斯卡(麦加式图案)、博古图案(仿古图案)等。注重将同类色或对比色并置排列,在对比中充分显示各种色彩的个性。
内蒙古“三蓝”  淳朴秀美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地毯织造技艺继承了阿拉伯地毯和京式宫廷地毯织造的传统,在织毯行业独树一帜,以精细独特的做工和淳朴秀美的图案著称于世。阿拉善的地毯制造业由来已久,约兴起于清代乾隆初年,至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至20世纪40年代,阿拉善左旗定远营共有地毯作坊二十多家,他们织出的地毯享誉内蒙古和全国各地。
阿拉善左旗地处漠北,土壤干燥,土种羊毛既粗又白,物理性能极好,织出的地毯具有刚劲、弹性和拉力强、光泽度佳等特点。阿拉善左旗地毯织造技艺复杂,从设计到完成,要经过构思设计、织造、平、剪、洗、造旧等工艺环节。其代表性产品“三蓝”(三种不同深浅的蓝色)仿古地毯以苍天和厚土的蓝、黄为主色调,沿用民间流传数千年的结扣工艺,仿宫廷图案精心织造。这种仿古地毯的出现与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和崇尚蓝色的心理密切相关,它显示了内蒙古西部的地域生态文化和审美情趣,成为蒙古族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
京式地毯 韵味悠长
北京手工地毯旧称“官坊毯”,又称“宫毯”。西汉时期,织毯技术由西域传入我国。到唐代,中原地区的地毯织造已大致成熟。元代织毯业兴盛,出现了大规模的织毯作坊。明代官营织毯机构开始织造高质量的官方毯。入清以后,北京官方毯的图案渐渐形成多民族色彩、纹样相融合的艺术风格。
20世纪以来,北京宫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00年,北京宫毯在法国巴黎世博会上获得金奖。1920年,北京宫毯作坊已有354家,成为中国地毯的主要产地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的北京第一地毯厂成立,后与地毯三社合并,更名为“西城地毯厂”,1965年又更名为“北京市地毯五厂”。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北京宫毯出口处于鼎盛期,在国际上获得良好的声誉。
北京手工地毯织造技艺有三:一是织毯使用专业设备,即机梁;二是织毯专用工具和量具;三是织毯按传统可分为抽绞地毯织造和拉绞地毯织造两种技艺类型。北京宫毯生产的工艺流程主要由前期准备、织毯成型、美化整理三个工序组成,其特点是:图案设计精细,构思完美;选料精心,配线准确;加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北京手工地毯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宫廷艺术的特色,被称为“京式地毯”,拓展后的地毯,既存皇家气派,又有民间韵味。
技艺传承 时不我待
中国传统地毯织造,因各地材质不同,编造的地毯品质也不同。北京宫毯富有北京地域和宫廷特色,织结坚牢,毯面柔软,因元代时成为皇宫御用品而得名;阿拉善左旗地毯以古色古香的琴棋书画,秀丽优美的风物景色,艳丽斑斓的虫鱼花鸟,跃然欲出的鹿奔马驰等民族特色著称;新疆维吾尔族地毯以多层边框,结构严整而富于韵律,活泼多变而富于情趣;四川阆中丝毯尤以开、片、剪、投等不同技法修饰出细腻逼真的图案,呈现出浮雕的质感,故有“东方软浮雕”之誉;天水丝毯采用优质蚕丝为原料,以手工打结裁绒法织成,毯面华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地毯除了具有保暖、隔音、装饰等作用,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外,还因为制作精良,图案精美,雍容华贵,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时至今日,我国地毯,不仅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还广泛进入了中华各民族的现代生活中,并且大量出口海外。
2008年,地毯织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3月22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015-5《挥扇仕女图》特种邮票1套3枚(同时发行小型张1枚),其中第1枚“挥扇仕女图(局部)”有描绘3名仕女席毯绣花的情景。
遗憾的是,我国各族地毯织造技艺一直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手工织毯后继乏人,织造技艺有失传之忧。
目前,我国确立了一批地毯织造技艺传承人,刘静波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12月28日,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2018年5月14日,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熟练掌握了丝毯制造的各道工序,技艺精湛,作品质地精细美观、设色古雅,是天水地区传统手工丝毯织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设计的图样既有传统的博古八宝、龙凤鸟兽图案,又有雷纹、蟠螭纹图案;同时还吸收了波斯式东方毯的艺术风格,使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了新的活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艺风格以及研究、传承、创新的立体式传承模式。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