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的光辉照耀雪山大地 ——读茅盾文学奖小说《雪山大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刘小兵 发布时间:2024-05-24 11:03:15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许多体现各民族团结友好、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进入新时代,呈现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进步的主题类作品,受到了大众追捧,亦成为作家、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诗性的语言,深情回望了父辈们与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探索足迹,书写了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精神心路,讲述了青藏高原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发生的改天换地的巨大变化。全书全景式地展现了藏族牧民传统社会形态和生活样貌的历史变迁,独具匠心地表现“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题。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作者杨志军,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当过兵、务过农、上过大学,又在青海日报社当过记者,后移居青岛从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主要有《海昨天退去》《藏獒》《巴颜喀拉的孩子》等。杨志军的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并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是一位颇具实力的作家。

《雪山大地》是写给父辈们的致敬之作,也是一部厚重、扎实、诗情洋溢的现实主义力作,它唱响了一曲礼赞民族团结的时代颂歌。书中,作家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多年在青藏高原生活的经历,热情讴歌了汉族干部“父亲”献身边疆,与少数民族牧民桑杰相识相知的感人事例,并就此开启了汉藏两个家族、两个民族的生命传奇。小说围绕着“父亲”与藏族同胞们的命运,展开了雪山大地上一段宏阔历史的书写。

全书一开篇,便将读者带进特定历史年代的草原:“父亲”到沁多草原与牧民交心,接待他的是由部落世袭头人转变而来的公社主任角巴德吉。角巴德吉率性果敢又有点自以为是,在牧人中有威望。角巴德吉安排“父亲”住在曾经的“下人”桑杰帐篷中。一次意外,桑杰的妻子、擅长用歌唱传递来自雪山大地的朴素信仰和情感的赛毛,为救汉族“公家人”父亲被激浪卷走……“父亲”则将桑杰和赛毛又聋又哑却极富灵性的儿子才让带回西宁寻医救治。此后,角巴德吉与桑杰豁出性命地支持“父亲”的一系列举措:在这片教育几乎等于零的土地上,白手建起第一所小学、中学,牧人的孩子得以开蒙;饥荒时期,西宁保育院迁往沁多草原,孩子们得以果腹;牛羊泛滥,贸易公司成立,“父亲”说服牧人出售牲畜以减缓对草场的冲击,也让牧人对钱有了现代意识。与此同时,下放到县医疗所的外科医生“母亲”,则排除万难在麻风病人聚居的生别离山修建医疗所,自己却不幸感染……故事在父辈荫护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人身上延续,草原依然危机四伏,如何破局,众人合力实施了一个颇具胆识与魄力的方案……

《雪山大地》既如实呈现了草原生活的严酷艰辛与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又真实再现了草原人民对自然与生命的敬重,热烈赞誉了汉藏同胞协力建设新草原的坚韧与乐观。书中,杨志军写出了以“父亲”为代表的领导干部,为了帮助草原上的牧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何面对自然的挑战,怎么解决人和自然的冲突,最后找到一条更为理想的发展之路。雪山和大地在牧民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是牧民生活的地方,也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这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文化情怀和当今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全吻合。

《雪山大地》曾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为了写好山乡的可喜变化,作家常年行走于苍茫的青藏高原,并于行吟中进行了热切的思索。在他看来,山乡的蜕变,不仅表现在景观的变化、牧民们收入的增加;最为关键的还在于人心的变化、灵魂的净化、境界的提升上。故而,作家在诠释小说题旨时,着意从精神维度,特别是从牧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方面,张弛有度地展开了他宏大的叙事书写。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全书读罢,当我们一次次沉醉于作家对大自然的诗意描写、对人类生活的温情叙述时,书中所礼赞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作品中所迸发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光芒,已然照亮了心头,欣然激荡起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责任编辑:杨小楠

上一篇:谒武侯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