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巴拉舞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07 11:12:39

阿卡巴拉舞,因舞曲歌词中的衬词“阿卡巴拉”而得名,意为美好。其又名“韦刷打鲁克”,源于纳西汝卡支系,意为在高坡上跳转圈舞。舞蹈象征着欢庆吉祥,是纳西族较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主要流传于被誉为“东巴文化之乡”的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白地村。

白地村又被誉为“东巴教圣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阿卡巴拉舞在白地村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元代就已盛行,是三坝乡“二月八”白水台传统民俗活动的开场舞。2013年11月,阿卡巴拉舞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阿卡巴拉舞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是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集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传统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民族歌舞。它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高度、集中地体现了纳西族古老悠久的音乐舞蹈艺术,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阿卡巴拉舞以载歌载舞的形式体现对自然的敬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舞共有20个不同的曲调,其内容主要是歌颂为人们带来吉祥安康的传说人物;赞美白水台及白地村山水的壮美秀丽,倡导世人崇尚万物有灵,与自然和谐相处;劝谕世人谨遵人生伦理道德,增进群体认同。

“二月八”当天,整个白地村数以千计的纳西族群众穿上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来到白水台,烧香、祭祀、野炊,庆祝丰收,祈求降福。午后,纳西儿女便融入歌舞狂欢的盛宴。阿卡巴拉舞是“二月八”民俗活动的开场舞,按照习俗由白地村吾树湾村民小组的村民带头跳,其余各村(组)紧接其后。整齐的舞步,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掀起一浪又一浪的高潮。随着“亚哈里”舞、葫芦笙舞和笛子舞等各式歌舞的不断融入,白水台顷刻间成为了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阿卡巴拉舞的传承方式主要靠群众传承,含民歌和舞蹈两个方面内容,舞步相对单一,利于学习。但民歌唱词主要通过艺人口头传承,由于会唱阿卡巴拉舞民歌的年长艺人越来越少,流传在民间的曲谱和唱词也逐年减少,亟待深化保护。

(作者 鲁茸追玛 和建芸 李佳佳)

(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责任编辑:杨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