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朝花夕拾童年语

●殷著虹

提及童年,自然会让人想起罗大佑唱的那首《童年》的歌曲: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我始终忘不了我童年放学的第一天,当我背着书包,带着新发的《语文》和《算术》两本课本回到家中时,阿爸高兴地问我:“老师今天给你讲了什么课?”我回答说:“有一个老师讲了语文的一二三四五,又一个老师讲了算术的1、2、3、4、5。”那就是我上学的第一天。当时懵懵懂懂的我以为,同样的事物都可以写做语文和算术不同的文字。

所以当阿爸在我的新课本和作业本上写上我姓名时,我问阿爸:“您写我的名字,是语文的字还是算术的字?”我的话也许让阿爸很茫然,他一时回答不上来。而在一旁的阿妈弄懂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语文的字是用来写下说话的,算术的字是用来计算的。语文有很多字,算术只有十个字。你的名字是语文的字。”

就在我盼望长大的童年中,我学会了用“语文的字”造句和作文。也从“算术的字”中学会了加减乘除,还用“语文的字”解算术的应用题。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到了电子信息化年代里,汉字可转为数码存储,数码还能还原出汉字。我也能用“语文的字”吟诗作对了。

童年是一个充满好奇和幻想的年代。记得我开始上二年级的那年,县城里树起了输送电力架线杆,我拿着黑炭在电线杆子上写道:“欢迎电灯来到。”老师见了对我说:“电灯不是走来的,电灯是靠电来点亮。”于是我想那电肯定是一个巨大的手电筒电池,坐落在一个谁也挪动不了的地方。可老师又说:“那是电站,电是电站的机器发出来的。”

也就在1965年国庆16周年这天,香格里拉市古城充满着节日的气氛,所有的人都兴高采烈地或集队或相约,都朝着箐口思伟电站走去。这天是这新建水电站的竣工发电日子,参加庆祝的人们歌声嘹亮、笑声飞扬。

这天老师不带低年级的学生同去,我们留在县城里听广播。而当广播里传来“开始送电!”的话音时,在锣鼓喧天的喇叭声中,城里的路灯亮了,我高兴地跑回家中,看家里的电灯是否也亮了,当看到明亮的电灯映着一圈彩虹时,我明白了,电就是把瑰丽的彩虹送到四面八方。

当晚县城里一派灯火辉煌,县城外的村落如璀璨星光。喜庆的人们在灯光下载歌载舞,欢乐的人们聆听着北京传来的广播。多少年以后,当我回忆起这童年的难忘一天时,便欣然写下了《高原上的神灯》这样一篇散文诗:

“高原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雪山上有一盏金光四射的神灯,神灯的光芒照耀着草原,草原从此充满美丽和祥瑞……”

“就在雪山上展现出神灯的那一夜,草原上的篝火把红旗映照得通红,雪山上的春风把歌声传向了四方。阿妈说:‘金珠玛米就要在雪山下修建电站了!有了电站,明亮的电灯将照亮黑夜,屋里就会装满星星和月光。’”

“……沉浸在欢乐中的阿妈亲吻着我,含着热泪对我说:“孩子,你看那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草原上就有多少颗星星,月空中有多明亮,藏家人的房屋中就有多明亮……”

抽象和文学化了的散文诗,描述的是我童年的畅想和憧憬。

童年的往事中,让我难忘的还有那喇叭声声的汽车和长长蜿蜒的公路。老师说:“我们的书本和文具都是汽车带来的。”阿妈说:“我们吃的穿的都是汽车带来的。”而阿爸却说:“现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公路,很多东西运不到城里。”

也就那些年,经常有赶着小毛驴到城里叫卖的人。秋天小毛驴驮来水果、玉米和瓜菜之类,让我馋嘴的髫年感受到新鲜滋味。冬天小马驴又会驮来干毛桃、干君迁子和柿饼之类,我们会用零钱买上一些干果,小伙伴们凑在一起分享快乐的时光。

正是交通运输业的不发达,很多地方得靠马帮和马车运输来完成,我阿爸做的就是管理马帮和马车的工作。就因为我童年见惯了来来往往的马帮,常听到赶马人的故事。我常想象着有一天自己开上汽车,奔跑在五彩的路上。

那时,一部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五彩路》在县城放映,影片中的歌曲:“飞呀飞呀飞呀飞呀,像那雄鹰展开了翅膀,飞过了一座又一座大雪山呀。飞呀飞呀飞呀飞呀,向着东方向着太阳,高山大河不能把我们来阻挡呀。”总会带着我童年的遐想飞向了远方。

童年的歌声仿佛还在我耳畔回荡,童年的畅想让我逐梦在驰骋的路上。30年过后,当我转行离开驾驶室时,时常会想起童年似水年华的时光。在我重读儿童文学《五彩路》过后,遐往髫年,我百感交集,便用这部作品人物小扎西的名字,写下了一篇题为《小扎西的向往》的叙事散文诗。文中写道:

“从雪山上流来的小河,是牧场牛铃摇响的歌。欢快地流淌在草原,悠扬地传向四方……”

“伴随那小河的年年歌声,小扎西驾驶上了自己的崭新的汽车,远飞着他的梦幻,驰骋着他的向往……”

“雪山笑了。拉起了弦子,跳起了锅庄。草原乐了。盛开出百花,放飞出百鸟。”

“奶奶说:长长的公路是小扎西长长的追求,他带走了雪山上古老的岁月和故事。爷爷说:长长的公路是小扎西长长的希望,他带回给草原上崭新的日月和闪亮的星光……”

写作中,我至始至终把自己想象为散文诗中的小扎西,“小扎西梦中的汽车翻过了雪山,穿过了原野,奔驰在蓝天白云下”。而“我戴上红领巾的那天”,和“唱着牧歌的小河,吆喝出小河岸上的秀丽风光。”

伴随着远飞的大雁飞来飞去,我度过了豆蔻年华。迎送着草原上的花开花落,我的童年已经很远、很远。就在雪山草原的景色更加美丽,藏家人的日子更加风光时。2006年新年到来这天,欣闻香格里拉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同时香松二级公路建成的喜讯。当时我浮想联翩、激动万分。于是提笔写下了散文诗《走进白云间的路》,字里行间留下来我童年的情怀和梦境:

“在香格里拉高原上,新修筑的公路是能走向天边白云间的宽敞大道……”

“长长的公路就像奶奶织了一辈子的长长的氆氇,牦牛毛的颜色深沉而又凝重,平平坦坦地落在了辽阔的草原上,坦坦荡荡铺就在藏家人土掌房前的门口……”

“厚实氆氇毯子曾裹过我多少童年的梦,梦就像这神奇的公路一样延绵远长。通向祖国的首都北京,通往海岸港口的码头。好让我把那采摘的白云洒向远方,让我们草原的牧歌传遍天涯海角……”

这篇散文诗发出后,有人曾问我:“你写的散文诗怎么总离不开雪山草原?总要写到藏族人家?”我说:“我的阿爸是雪山,我的阿妈是草原。我是民族大家庭里的孩子,总忘不了雪山草原的养育之恩。”

正因为此,2017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到来之际,我回忆童年、喜庆周庆,饱含深情地写下了题为《锦绣迪庆向前进》的一首儿歌。儿歌的一半是我童年心语,童年的另一半是迪庆的变迁。

一天,当我从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路过时,校园里传来里朗诵诗歌的声音。走进校园,看到孩子们绘声绘色地朗诵我的儿歌时,真叫我心情激动和喜悦。学校老师告诉我:“报纸上看到的这首儿歌,觉得很适合学生朗诵,很快学生们都把它背下来了。”看着稚气的孩子们富有深情地朗诵,年逾花甲的我,多么想和他们站在一起,齐声赞美新的时代。是稚声嫩气的儿歌,把我带回到了童年;是孩子们的朗诵,让我充满一颗童心。

是啊,我和眼前孩子们都是幸福的人。我们生活在祖国不断富强的时代,实现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在今天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胜利之际,回眸童年往事,让我满怀激情,心潮澎湃。至此,我想再以这首《锦绣迪庆向前进》儿歌来歌颂伟大的改革开放,同时也作为本篇文章的结尾语句:

“天上星,亮晶晶,我在高原望北京,望见北京天安门,共产党就是大救星。大救星,毛主席,派来亲人解放军,雪山草原得解放,劳动人民翻了身。翻了身,做主人,安居乐业鼓干劲,民主政府来领导,红旗飘飘新社会。”

“新社会,心欢喜,民族团结手足情,改天换地齐奋发,风雨兼程传喜讯。传喜讯,捷报频,公路飞过雪山顶,建立民族自治州,共同圆梦新迪庆。新迪庆,香德维,发奋图强创兴业,家家户户电灯亮,汽车开进了小山村。”

“小山村,风光美,大飞机,飞迪庆,城乡处处新面貌,高楼大厦平地起。平地起,歌如云,香格里拉扬美名,改革开放大发展,和谐安康享太平。享太平,迎州庆,幸福生活甜如蜜,跨越发展结硕果,富强文明天地新。天地新,日月明,不忘初心我敬业,感恩祖国跟党走,锦绣迪庆向前进,向前进!”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18-10-12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642.html 1 朝花夕拾童年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