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安
那年我走了“狗屎运”,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豆腐块”,就从遥远的乡下调到了县委宣传部。可是我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就不顺,距县城30公里的金桥乡发生了水灾。李部长叫上快要退休的新闻股长老杨和我,坐着那辆县委办淘汰了划拨过来的“北京吉普”,匆匆奔赴灾区第一线。
到了金桥乡政府,书记、乡长等领导早已在会议室恭候。首先是李部长发言,然后听乡领导的汇报。书记讲了乡长讲,单听汇报,就花了整整一个上午。老杨手握红色的采访本,认真记录,显出很有经验的样子。我没有采访本,也没有作任何记录,只是带着一双耳朵听。终于散会了,到小街装修简陋的小食馆里吃饭,客少主人多,摆了两桌还显得拥挤。饭后,大家跟着李部长到田坝走了一圈,看样子,水灾也不那么严重。当时啥人也没看到。
这次到灾区采访,我由于没有采访经验,没带一支笔,没揣一张纸,只带了两只耳朵,挨了李部长的批评。过了几天,我在州报上看到了老杨写的金桥乡抗灾抢险的报道。文章登在头版的报眼上,很引人注目。后来我才知道,报眼属头版二条新闻。报道说:金桥乡的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力抗灾,日夜苦战,构筑拦河坝198道,使2800多亩粮田解除灾情。我心里喀哒一下。
老杨在宣传部门干了30多年,资格比部长还老,谁也不敢得罪他。我把此事闷在肚里,但内心是非常反感弄虚作假的。我想:新闻也要打假啊!我总是认真采访,扎实写稿,实事求是地报道。可是,中稿率极低,年终没有完成上稿任务,既挨了李部长的批评,又扣了奖金。我买了几瓶好酒,到了老杨家,边喝酒边神侃。
“老前辈,我佩服你佩服得五体投地。你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我却任务都完不成。我今天拜你为师了,传授点经验给弟子,如何?”
“小郭,我是小学生,哪敢在你们这些文化人面前班门弄斧。”
“姜是老的辣嘛,杨老师,我相信你会把宝贵经验传授给我的,来,我敬你一口。我干杯,你随意。”说着,我一仰脖子喝了半碗酒。
“我也干了!”
老杨这人平时阴阴阳阳的,三口酒下肚,则是口若悬河。“我谦虚,想不到你比我还谦虚。其实,新闻这东西,也没什么高深的学问。要与编辑拉好关系,否则你写得再好都是个大零蛋;要学会唱四季歌,迎合编辑的口味;要尽说好的,当喜鹊,不要当乌鸦;要学会把三分钱的气球,吹了有一块钱的大,这样才典型……”
我的酒钱没有白费,新闻稿件很快“报刊有名、电台有声”。起初,我还有些提心吊胆的。渐渐地,我发现人们只看看标题,根本不关心那些天文数字,便青出于蓝胜于蓝,胆子比老杨大。一条重大新闻又出现报端:大地乡遏止文化沙漠的蔓延,两个文明一起抓,投资41万元建盖了一幢农民业余文化娱乐室。
分管文教卫生的张副县长看了报道,当即拨通了大地乡吴乡长的电话,“你们乡的文化工作搞得扎实,建盖了40万元的文化室,州文化局的局长正好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吴乡长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有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州文化局局长和张副县长一行扑了个空。县委、政府责令大地乡政府作出深刻检查;县电台不经核实播出编造的假数字,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要在电台公开检讨;作者半年内不得向报刊、电台投稿。
老杨平安无事,我可倒了霉。我觉得,老杨没有将真正的经验传授给我。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