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菊光
理论宣讲是通过对党的科学理论开展学习、宣讲、传播,从而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党的科学理论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得出的经验之一。实现理论宣讲创新,就要深刻把握和理解理论宣讲中蕴含的辩证法,运用其独特的手段、全新的载体,充分发挥和驾驭独具特色的语言魅力,不断提升宣讲中的实效性、针对性,增强理论宣讲的说服力、感染力,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营造良好氛围,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添正能量。
一、基层理论宣讲的作用
基层理论宣讲,本质上就是实现上层理论大众化。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多种平台和载体,将国家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重大政策,通过有效途径进行传播并为大众所理解、掌握,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目的,最终使国家政令畅通,使上级政策成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指导思想。
1、促进交流,实现信息双向沟通。国家上层政策和重大理论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宽泛,具有面向全局的指导作用,并不是针对哪个地区或哪个具体事件,因此,不易被基层群众所理解。基层宣讲人员就得充分发挥自己的环境优势、自身特长,整合资源,首先吃透相关理论和政策,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一步再加工,根据受众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和文化背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促膝攀谈的方式传递给受众。基层宣讲人员就得深入群众中间,用接地气的交流方式,改变原来单向式的灌输,提高宣讲效果。
2、及时掌握基层思想动态。一方面,重大政策出台前,各级政府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了解群众对国家理论政策的掌握程度,了解群众的需求,了解宣传效果,发现基层宣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措施,及时调整基层宣讲方向,制定下一步基层宣讲的计划和重点。另一方面,基层群众的呼声、诉求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来上传,让上级政府从民情民需出发进行政策的顶层设计。通过基层宣讲有效实现双向互动,有利于上级政府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
3、科学引领社会思潮。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收入差距和贫富悬殊加大,在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指导思想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传统教育引导方式越来越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冲击,整个社会存在学术思潮、社会思潮和政治思潮共生共存的局势。面对杂音,基层理论宣讲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基层群众积极传播正能量,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人人打”的社会氛围。
二、理论宣讲创新的辩证思路
(一)坚定科学理论大方向,找准体现民生的切入口
坚定理想信念、科学理论的大方向,坚持用体现民生的小事件为宣讲切入口。其实,就是在理论宣讲中如何认识和准确把握好大和小的辩证关系的问题。在理论宣讲中讲好大道理,不能一味用大道理阐述大道理。宣讲中就理论谈理论,是一种教条式的说教,是空洞和乏味的,是没有说服力的。反之,离开科学理论谈实践,也会失去方向,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理论宣讲不能高谈阔论照本宣科,这样不会有好的效果。“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小处着眼更容易强化宣传效果。讲好大道理,必须从小处着眼,用贴近民生的“小”事为切入口,有代表性的一件事,一句话,一个故事或一个现象,都可以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切入口。
(二)用经济社会发展生动实践夯实宣讲中的科学理论
在开展党的理论宣讲中,要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建设正在发生巨变这个基本事实;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享受到大量惠民政策这个基本事实;立足于贫困地区正在经历一个由温饱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依托发展基本事实的理论宣讲就是虚功实做,就会有说服力,也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例如我们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经历的巨大变化,可以直接从手机的普及,轿车进入家庭,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住房小区化等身边的变化入手,大家会感同身受,点头称是,增强理论的说服力。理论宣讲的实,还应该体现在理论宣讲源泉来自群众,并最终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宣讲是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常性地深入各机关、厂矿、农村、学校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用群众亲身经历的事情、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的语言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身边典型形象和鲜活事例,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佐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让看似“枯燥”的理论“活”起来的过程。
(三)宣讲创新既是继承,更是展现灵活性、多样性
宣讲方式的创新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的接受程度,关系到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理论宣讲的创新要秉承唯物辩证法“扬弃”的基本理念,在继承中探寻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在经历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任务的全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业已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获取信息的内容也多样化,对关系国家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的了解和知情的欲望空前高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有了一个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理论宣讲单一的灌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教育要求,宣讲方式创新就显得特别迫切。理论宣讲创新离不开一个“讲”字,这是继承,是核心,而创新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之上展现出的灵活和多样,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新媒体带来的传播规律的深刻变化,传统的“一人说、大家听、满堂灌”的方式使听者疲劳、抵触,听者往往是为应付差事而来,与组织者和宣讲者的初衷大相径庭,这种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更新传统说教观念,学会运用新手段,利用多媒体图像、声音、图表等手段,宣讲效果好于单一的说教。同时,还可以展开互动,把话筒大胆交给受众、将讲台交给群众,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体验其中,让群众以自身经历的鲜活事实说话,这样的宣讲才是有效果、有影响的宣讲。
总之,基层理论宣讲担负着宣传政策、联系群众、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神圣使命,基层理论宣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突出重点,抓住热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吸引群众、打动群众、感染群众,才能达到基层理论宣讲的目的和效果,真正将党的先进理论宣讲到干部群众心里去,转化到干部群众行动上。宣讲创新就是要多形式、多手段、多渠道占领思想阵地,积极探索多元化、碎片化、瞬时化的传播规律,在各种新技术、新运用的载体上建立起流动的“信息传播站”和“思想播种机”,另一方面,抛弃看不起、不屑用的心理,主动适应网络舆论生态,学会用网络语言宣传大政方针,及时、适度、有效发声,形成正面舆论强势。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