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长路当歌筑辉煌 大道如虹通四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迪庆交通建设发展综述

迪庆香格里拉机场。

解放前运输邮件的马帮队伍。

丽香铁路宗思隧道顺利贯通。

维德二级公路分段试通车典礼。

翻开迪庆交通发展的历史画卷,其轨迹令人欣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迪庆交通从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到平整宽阔的柏油路;从出行基本“靠双脚”到“抬脚上车”;从闭塞偏远到畅通无阻,迪庆的道路交通从无到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乡公路宽阔平稳,农村公路纵横交错。

走进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泽通村民小组,一条4米宽的水泥村道顺山势延伸,连接着家家户户。“村里能有这样的路,真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村民扎史堆知开心地说。

谈起迪庆的变化,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交通的巨大变化。如果把迪庆70年的蝶变史比作一部巨制宏篇,而那记录交通变迁的每一页,都承载着迪庆人民一幕幕最直观、最深刻的记忆。

回放历史,路,曾经是迪庆人民心头难言之痛。

新中国成立初期,迪庆无一寸公路,各族群众靠人背马驮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闭塞落后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以及全州经济的发展。

直到1952年,我州修建了境内第一条公路——巨维公路,填补了我州交通的空白。

今年57岁的扎史堆知,出生在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泽通村半山腰的一个村子里。小时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不知在那条陡峭不平的羊肠小道上摔了多少次跤,还跌破了额头和膝盖。13岁那年,父亲意外离世。自此,抚养他和3个弟弟妹妹的责任就落在了母亲一人肩上,生活之窘迫让人不堪回首。“当时,我常常要跟着母亲到维西县塔城镇卖竹叶菜干,再用卖菜的钱买大米背回家里。从家出来,我们母子要靠双脚走完近20公里的毛土路到达江边,再搭乘木筏过金沙江,那时,江面上除了木筏,就再也没有其他过江交通工具,更没有桥,坐木筏到江对岸那简直是险象环生。之后,又要走大约18公里的毛土路才能到达塔城镇,回来亦然。这一个来回近80公里路程,不管怎么赶,都无法在当晚返回家中,必须得在半路上找人家过夜,到第二天晚上才能回到村里。”扎史堆知说。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迪庆人民逐步认识到了“要致富,先修路”“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的道理。落后封闭的交通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被逐渐打破。

1989年,其春大桥开工建设,1991年通车时,崭新的跨江大桥令两岸群众欢欣鼓舞。如今,已历经30年沧桑的其春大桥不能再承受大吨位车辆运输后,尼塔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开工,一座全长361米连续式钢构桥梁建成通车。

“如今,霞珠村扎史雄村民小组也修通了大桥,之前,他们一直用溜索过江。从这些村民小组之间修建的桥可以看出,迪庆交通建设不但在日益突飞猛进,还在细微之处彰显出党和政府对边远地区群众的关爱。” 扎史堆知说。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迪庆交通有了质的飞跃:“十一五”期间,全州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1.5亿元。到2010年末,公路里程达5372公里,农村公路路网结构得到全面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州交通投资完成204.24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投资量的3.9倍。重点项目香丽高速公路全线动工,香德、德维二级公路基本建成通车,维福、德贡、羊拉、香稻、滇川通道等内联外通工程稳步推进。进入“十三五”,我州更是迎来交通建设发展的高峰期。我州按照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治国必治边,治边必治藏”的藏区工作方略和“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20字藏区工作重要原则的指引,以“出省通道高速化、出州通道高等化、州内公路等级化、农村公路通畅化”为目标,大手笔绘制“1235568”综合交通发展蓝图,筑公路、修铁路、兴航空、畅水运,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缓解”再到“初步适应”的根本转变。截至目前,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6380公里,全州29个乡镇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客车、通邮递,193个行政村(居委会)通畅率达100%。已建成香德二级、维德二级、尼塔二级、西内环高速连接线公路,新开工建设S209虎中线、S209香乡线、东外环二级等重点项目。目前,平均日发航班12架次;日发客运班线53辆次。一个“以干线公路、铁路和民航为主骨架,以农村公路为重要依托,以通用航空和水运为补充的“五位一体”全方位覆盖立体交通体系网络已基本形成。

“迪庆交通不仅要实现量变的增长,还要完成质变的突破。”州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这种有品质、有质量、有发展的现代交通和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更是绿色交通的应有之义。

发展的激情、改革的智慧冲破了许多桎梏。迪庆的交通建设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各族群众笑逐颜开了。“以前,要买生活用品或者化肥、农药不仅要走半天,还要肩背担挑弄回来,累不说,山路不好走还危险。”“如果遇到家里人病重,还得请村里得力的男子用担架抬到几十里外的镇上去看医生。”“老家通了水泥路,虽然不算很宽,但比以前的泥巴路强太多了。”“有了这条路,村子变美了,土特产也开始走俏,可以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说起几年来村里的出行变化,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笑得合不拢嘴。

为助推脱贫攻坚,全州交通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6至2018年,全州纳入脱贫摘帽的建制村共120个,均已全部实现通硬化路。3年来,完成建设任务6634.12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8620万元。2016年开始,在省交通厅的关怀下,给予迪庆“直过民族”1466公里道路建设的支持规模。2017至2018年已完成1063.31公里的建设任务。目前,193个行政村100%完成硬化任务,2256个村民小组81.5%完成硬化。建制村通硬化路1762.64公里。按照我省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交通扶贫部署,现已完成5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建设通硬化项目3103.53公里调查入库工作。除中央、省计划外,各县(市)还积极自筹开展农村公路建设,脱贫攻坚农村公路建设正在使更多农村及贫困人口受益。

公路通到哪里,风景就延伸到哪里。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和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要求,我州以建成“生态路、景观路、旅游路、文化路、安全路”为目的,系统部署,攻坚克难,有序推进“美丽公路”建设任务,切实改善公路通行环境。2017年开始,我州以尼塔二级公路为建设“公路+旅游”的样本,先后投入资金1.1亿元,初步建成满足停车、商业服务、信息服务、休憩、安全保障、科普宣传、配套设施等七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驿站2个、一般服务站观景台27个,目前在建6个。

随着我州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农村道路越修越好、越修越宽,老百姓出行得到了根本改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维西县塔城镇启别和哈达两个村民小组结合村里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乡村特产通过便捷的航运和物流渠道在较短时间内就送到全国各地,所需的物品也坐在家中就有人送货上门。乡村客运的发展,让群众在自家大门口上、下车,方便轻松不言而喻。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参与交通项目建设,或跑运输、或打短工、或卖砂石等材料,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现代综合交通不仅改变了迪庆40多万各族群众的出行方式,也带来了富裕和谐文明幸福的新生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迪庆的交通建设走过了从无到有、从疏到密、从量到质的历程。一次次公路里程数的刷新,承载着迪庆交通建设沉甸甸的收获,既展现了迪庆交通辉煌的发展成就,也饱含着迪庆交通人艰辛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

人便于行,物畅其流。说起道路养护,州交通运输局的干部职工表示,迪庆交通人将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不断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农村路”,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长路当歌,大道如虹。70年沧桑巨变,迪庆高原交通成就喜人、催人奋进。当前,迪庆道路交通发展日新月异,省道S209线香格里拉虎跳峡至军马场二级公路、省道S209线香格里拉军马场至大雪山垭口二级公路、香格里拉东外环二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逐步推进,新一轮的交通大变革正在演进,将为迪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和支撑。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19-10-0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迪庆交通建设发展综述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8849.html 1 长路当歌筑辉煌 大道如虹通四方 /enpproperty-->